隨著2021東京奧運了即將進入尾聲,台灣選手此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不管在電視還是網路社群上都能感受到大家對選手們的支持和鼓勵。不過除了精彩的比賽令人印象深刻,也有許多網友發現奧運中一些特別的「小細節」,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奧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6個奧運冷知識!
Q1:奧運為什麼要發保險套?
疫情下所舉辦的東京奧運,今年總共發了15萬份保險套給選手,也因此引發外界討論,但是其實奧運發保險套的「習俗」已經有超過30年之久了!而且15萬份雖然乍聽之下感覺很多,但回顧歷屆奧運所提供的數量,在上一次2016年的里約奧運可是提供了45萬份之多!
若要追溯發保險套的歷史,就要從1988年的首爾漢城奧運開始說起了 ; 有一派說法是當時正處於愛滋病令人畏懼的年代,因此發放保險套的用意是在於宣導安全性行為。不過到了後期也有一種說法是,參加奧運的選手大多處於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年紀,因此選手村內其實衝動之下發生的性行為是很常見的 ; 既然無法避免選手們的性自由,奧運只好改以提供保險套作為保護。
Q2:跳水選手為什麼一上岸要馬上沖水?
在奧運轉播時,許多觀眾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跳水選手們一上岸要馬上去沖水、他們在比賽時不就已經全身打濕了嗎?其實「沖水」的這個動作對於選手的身體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泳池裡的冰水容易導致肌肉抽筋,因此選手們才會一上岸通常都先去沖溫水,藉此紓緩肌肉緊繃的狀態 ; 而這也是為什麼在比賽的間隔時間裡,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選手們泡在溫水裡準備。 另外,跳水選手還有另一項值得一提的小知識,選手們在休息時通常都會用小毛巾擦乾身體,不過這條小毛巾可不是普通的毛巾!
這些毛巾的材質是麂皮革(shammies),因為這種由人造纖維絲或聚乙烯醇樹脂組成的材質,能夠快速幫助選手們吸乾身上的大量水分 ; 除了在比賽後擦拭身體非常好用,在比賽前用麂皮革擦拭也能避免選手們在伸展身體、或是雙手抱膝等預備動作時失控。就像羽球選手一定要有羽球拍,跳水選手也一定要有一條麂皮革 ; 美國金牌跳水選手威金森甚至形容它為「跳水選手的安全毯」。
Q3:游泳選手游的水道是怎麼決定的?
對游泳選手來說,每位選手可能都有自己特別適應的水道位置,不過究竟誰游哪道可不是抽籤或自己決定的 ; 通常在資格賽中成績最佳的選手會游中間道,而第三和第五泳道則分別會是資格賽中名列第二和第三的選手。
另外當游泳選手們即將進入比賽的最後一趟時,場上總會有ㄧ聲巨大的聲響出現,這個聲音是來自「南非大喇叭:巫巫茲拉」(Vuvuzela)。雖然有著可愛的名字,但它可是能發出127分貝的聲音,甚至被人形容為「一群嘈吵的大象的狂奔」; 而之所以會需要動用這麼大聲的巫巫茲拉就是因為,游泳選手在水中很容易沒聽見一般岸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