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讀者一聽完我這麼說,才恍然驚覺自己占用了我許多時間,連忙道歉與道謝後,就快步離開。事後,我一直在回想,如果我當時不表達自己的狀態,又會有什麼結果呢?會不會我就假定對方是一個 「白目」的人,心裡默默地打了個叉?因為我需要自己是一個好人,就得把對方當成是壞人,才能消弭心中的不滿。可是這樣做,真的有幫助嗎?
再者,當對方的情緒如此波動,而環境又十分吵雜,我真的有把握她能夠正確理解我的意思,回家好好地琢磨嗎?還是她帶著一知半解的狀態,把問題愈擰愈糟?更重要的是,會不會她真的以為簽書會這樣的場合,是讓讀者可以免費諮詢的時間?或者她買了一本書,我就得為她所有的疑惑負起責任?當這樣的行為被容許之後,日後我自己或其他作者辦活動時,有沒有可能會再遭遇同樣的狀況?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結果嗎?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其實不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幫助對方,避免她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你愈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否則就像那位讀者,如果我不說,讓她繼續問,而她又不是那種喜歡占人便宜的人,在她意識到自己失禮之後,會不會對我更加的抱歉?之後,反而更不敢找我協助?而我以為自己在對人好,其實反而讓對方更難下臺。
所以,那些默默承擔的朋友,在隱忍的同時,不一定讓對方覺得更愉快。而且 「忍」這個字很有趣,仔細拆解,就是心上插了一把刀。當你在忍耐的時候,其實你身體是有痛覺反應的。而這樣的不舒服是一種提醒,目的是希望你除了忍,還能夠更進一步去關照它。就像身體會疼痛是為了告訴我們哪裡出了問題,提早作出調整,忽略掉、不去管它,只會讓狀況更嚴重。
簡而言之,學會建立界限的首要功課,就是戒掉 「忍讓」的習慣,承認自己有所期待、需要照顧。
你呢?你也是那種不喜歡開口提出要求的人嗎?總希望別人有讀心術,能猜得到你的想法嗎?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給你不同的思維。
當你把自己的原則或想法說出來,不等於對方就得直接買單,至少讓對方有機會進入你的世界,瞭解你的需要。如果你連一個入口都不給,又怎麼能期待對方真正認識你呢?瞎猜的結果,很可能兩個人都受傷了。
把自己說清楚是一種習慣,而做到這件事情的前提是,你得花一點時間好好問問自己,我真正要的是什麼?不能只存在模糊的感覺。當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別人給你什麼都不對。你的不好意思,是別人挫折的源頭。
也許別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侵犯你的界限,而是他真的摸不著你底,一不小心就踩到你的線。你若真想體貼,從現在開始學著說清楚吧!你想要的親近,不侵犯,才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