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失智(Pseudo-dementia)是什麼?
許多人認為中老年人退休後毫無壓力、悠哉的生活,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有些人「忙碌慣了讓他閒下來,心理總有空虛感」——子女獨立離開了家或外求學而家中空蕩(空巢期)、退休後覺得時間很多,這些都可能使人產生空虛感。加上年紀大了覺得體力大不如前的挫折感、或遇到配偶或親友的生離死別。這些都可能使生活型態產生劇變-空虛感、挫折感、以及面對死亡的焦慮,久而久之便邁向了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有著幾乎與失智症一樣的症狀──記憶力衰退、思考能力下降、積極度下降等,因此被稱作「假性失智(Pseudo-dementia)」。
「假性失智」這個詞是由Kiloh(1961)提出,顧名思義,它並非真正的失智,是指症狀「非常接近失智」的狀態。因此,假性失智在了解成因並對症治療,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
當然,「忙碌慣了閒不下來」的故事並不能涵蓋所有人。學術上也有撤退論(disengagement theory)、活動論(Activity theory)之爭,但今天我們不講這些——只要知道用娛樂、休閒、發呆、思考、玩遊戲,總之什麼都好,簡化自己過去的專業、或開始嘗試扮演心中那個社會角色、或簡單延續自己過去的「職業能力」及「行為模式」,沒意外可以有個「成功的老化」、避開「假性失智(老年憂鬱症)」。
如何用職業來設計退休活動?
退休廚師可以動筆寫食譜或教烹飪、退休畫家可以教孩子畫畫、退休技師可以組模型、……。
老年憂鬱症,使「自殺」成為最大的老年危機!而且喪偶通常是自殺的主因。此外,老年人的憂鬱症狀,經常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他們抱怨身體症狀而避談心理,使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極可能被低估!
先姑且不論「假性失智」這個名詞在各大期刊中飽受批判,起碼它提醒了所有人:憂鬱症與失智症的症狀高度重疊,因此要用心地去辨別。
失智症與假性失智症的四項差異
1.失智症,病程慢、不知不覺、症狀能持續好幾年;假性失智症,病程快且發病時間明確,病情可能時好時壞。
2.失智症,不怎麼抱怨認知功能障礙;假性失智症,強調自己能力下降、常抱怨認知功能障礙。
3.失智症,行為和認知能力相符合;假性失智症,不願意嘗試簡單的工作。
4.失智症,時常回覆錯誤的答案,可能有空談且比較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假性失智症,常回覆「不知道」,除了忘記最近發生的事,連小時候的記憶也可能受損。
發現家屬有早期失智症徵兆,三項符合盡快求醫
因為症狀因人而異,並非所有症狀皆難以發現,下面提供情境以供參考,若超過3項符合,盡快去失智症門診接受標準的診治。
1.偶爾搞混親友的名字。
2.找東西的頻率上升、忘記重要的東西放哪裡,甚至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
3.早上的話,下午就忘了。
4.不喜歡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5.煮一頓飯的時間異常的久,菜色也減少。
6.忘記日期、月份、季節、今天星期幾。
7.常常忘記與別人約定的地點或時間。
8.與鄰居的互動突然變少或突然不參與社交活動。
作者介紹|楊翔麟
出生於90年代後期,來自中台灣的護理師,於大學接受學術訓練開始,喜歡整合哲學、法律、醫療等不同專業,從不同角度看事物。專業探討健康問題,推廣健康知識以外,亦分析國際或台灣社會的事件來思考公平正義、人情冷暖與普世價值。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