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袖人才是很重要的,但產業界也希望學校能培養出高階人才。」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暨電機學院院長唐震寰的說法,呼應業界現實與新法立法宗旨,那麼,為了長遠解決半導體高階人才的困境,目前4所學院有哪些新作法?又會各自端出哪些規畫?
教授也有KPI
研究影響力 比產出論文重要
師資,是各校幾乎都有提及的最大差異之處。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闕志達表示,以往受限於講師費用與業界待遇落差過大、難以招募業界學者等狀況,在新法賦予的彈性空間下,將有機會改善。「現在可以運用來自業者支持的經費,爭取國內外講座教授講課。」他提到,國際教授的薪資幾乎是國內水準的10倍以上,傳統大學在過往規範下難以負荷。
闕志達以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為例,該學院與台積電、聯發科、力積電、鈺創四家企業合作,1億元的計畫資金就能作為與國際學者討論10年合作的有利基礎,「學院也能用類似私人企業的方式,建立單一窗口,讓教授與產業有更緊密的接觸。」
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也提到,新制度更有利於讓國外知名學者來台講課,「引進一些外面的思考。」而唐震寰進一步解釋,引進外師的另一項貢獻,是在國際學者來台的這段授課時間,同時也有機會帶領學院的研究團隊在研發上有突破性進展,「這會帶動優質的合作計畫。」
除了引進國際重量級師資外,部分學院也打算透過教授升等機制的改變,引導教授的研究題目能更貼近產業所需。唐震寰表示,過去學校比較尊重老師的研究題目選擇,「但在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創新研究學院,我們強調多元化升等。」簡言之,就是「微調升等KPI(關鍵績效指標)」,加入「研究項目對產業界影響力」的評估,取代過往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主的評量方式。
深化與企業合作
跨域學習環境 減少產學落差
在學程規畫方面,目前4校皆從元件、設計、製程、材料等半導體4大領域規畫,甚至延伸出重點學程。除了與當前業界所需的項目更加契合外,目前各學院對具有前瞻性的先進科學研究也未偏廢。
以台灣大學為例,闕志達提到透過跨領域師資的整合,會有更專注在基礎科學的奈米工程學程,「往奈米級、埃米級去走,會牽涉到更多電磁學、結構力學、熱學上的問題,這都需要跨領域合作。」
力積電副總經理譚仲民進一步說明,相較於企業的獲利責任,「學院更適合探索性的前瞻研究。」他也提到,過去學校實驗室難以負擔的半導體設備,也能透過新的學院讓業界得以釋出設備與人力,去協助學者在前瞻研究之所需。
至於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則以同時有非半導體廠商合作的優勢,設立智能與永續製造學程。「像是李長榮化工也開始轉型,探索如何透過人工智慧串聯不同面向的產業,去做到碳中和。」成功大學副校長蘇芳慶指出,半導體聚焦的能源問題,如今也成為多個產業關注的焦點,「為了永續製造與環境所需的碳中和,在做前瞻研究的同時,也需要有跨域的整合。」
目前4所頂尖大學已緊鑼密鼓規畫「半導體學院」,預計每年都要招生逾百位碩博士生。闕志達透露,現階段招生情況頗為踴躍,「台大已收到2、3百位的報名。」林本堅則看好優秀師生集結的正循環,「第1年,我們要吸引到很好的學生,老師陣容也要很強,這樣1年後就會愈來愈好。」這項創新半導體學院計畫,將有機會讓台灣成為國際關鍵的半導體研究學術重鎮。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譚偉晟、王子承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