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的壓軸大戲,是自傳。
不少人在人力網站填寫履歷時,每個欄位都填了寫了,臨到後頭碰到自傳卻馬虎了事,寥寥數語一筆帶過,給人的感覺是一身名牌、穿著時尚,卻踩著一雙藍白拖,令人錯愕......
現在的履歷都是制式表格,的確很難在學經歷之外再看出個人的優勢特色,這時自傳便顯得格外重要,也是最關鍵的臨門一腳,決定你是否被通知面試。
自傳,不是申論題,而是填充題
不敢寫自傳、不會寫自傳,是台灣求職者的常態,「逼」得人力網站都推出套用軟體,提供數款制式自傳給求職者套用。一開始由於款式少,求職者的自傳都大同小異,反而給人資主管不良印象,大大減分;隨著經驗增多,人力網站還加入人工智慧,讓套用的自傳看起來各唱各的調、大大不同。
但你說這樣的自傳就沒有缺失嗎?還是有,這個缺失便是「刻板如一」,眼尖的還是瞧得出來「異樣」。
不寫自傳,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自覺文筆不佳,二是自覺自己沒有什麼好寫的,其實這些「自覺」都是多慮了,因為自傳有它的基本架構,按著基本架構填空即可。
提筆萬斤重的人,都以為自傳是「申論題」,不知如何下筆起個頭、談自己,其實有了基本架構,設下大綱,自傳不過是「填充題」,簡單輕鬆。
自傳的基本架構,大致如下:
1. 家庭背景
2. 求學過程
3. 校園表現&社團生活
4. 專業能力
5. 人格特質
6. 工作經歷
7. 特殊表現
8. 證照
大部份的人會按著以上的成長順序一段一段寫,從家庭寫到求學,再寫到工作,這樣最不會出差錯,適合社會新鮮人。不過如果是工作資歷深者,我倒是建議從工作經歷、特殊表現、專業能力開始寫起,先著墨工作上的優勢,至於家庭或求學則在其次,不寫亦可。
寫自傳有小撇步
自傳要成局,至少要寫500字,少於300字稍嫌單薄,會讓企業認為你的自傳草率陽春,而推斷你求職的誠意不足、用心不深。段落至少分三段,每段約100字,方便閱讀。至於該寫那幾段,可參考上述的基本架構,挑選出自己的優勢來加以著墨,不必像流水帳似的從小寫到大。
比如你是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歷,就可以強調校園表現、社團生活、專業能力、證照等,來突顯你和應徵職缺的相關性,像適用的能力與個性。又,如果你已工作五年,就可以多著墨在工作經歷、特殊表現、對公司的貢獻度,以及人格特質等。或,如果你已位居管理職,就可以強調帶領團隊的理念、作法,以及跨部門溝通整合的能力,最後一定要談到自己對公司的實際貢獻。
文章寫得再好,都要讓讀者有喘息的空間,以下是幾個建議:
1. 每段約100至150字
2. 段與段之間,空一行
3. 多使用條列式說明
4. 如果是敘事體的自傳,最少三段有一個標題,還可提綱挈領,幫助讀者掌握重點
常見三個毛病
應屆畢業生寫自傳,有以下幾個通病:
1. 坦白老實到有點傻
比如蹺課、作弊、記過、被三二留級等,可以省略不必提,除非你學到了教訓,並徹頭徹尾改變了自己,有非常戲劇性的轉折,可以看出你的決心毅力,否則你的坦白不會從寬,而是嚇跑企業!
還有另一種常見的坦白,也很白目!比如寫到還在準備公務員考試,企業看了都會這麼想:「那你現在是不會對工作全心投入囉?」「那你考上了不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嗎?」還有人會寫到,因為考不上公務員,所以打算來找工作,也會讓企業覺得自己是其次的選擇,而你志不在此。
2. 裝熟、拍馬屁
比如謙稱自己是「弟」,滿篇都是「弟如何如何」或「懇請兄如何如何」,這種裝熟很老土,徒讓人啼笑皆非。也有拍馬屁到讓人覺得肉麻,比如「貴公司是數一數二的大企業」、「能在貴公司工作是三生有幸」......這些抬捧的話都是過了火,反倒讓企業覺得渾身不自在。
3. 寫錯字、用錯成語
我每天都在看同事打的報告、日誌、企畫案,寫錯字或用錯成語,在年輕人是非常稀鬆平常,他們也不以為意。可是若發生在寫自傳,這樣的缺點就會被放大,企業會解釋成隨便、不用心、沒誠意等,一定會扣分,不能不注意。
加分,有三個原則
對於自傳,我的看法是寧願中規中矩,也不要出錯或突兀,起碼做到不被減分。想加分,則有幾個建議如下:
1. 相關性
不論是學校表現或工作經歷,都要和應徵的職缺有相關性,否則對方要吃素麵,你來一碗大大的牛肉麵,反而拍到馬腿上去了。
2. 貢獻度
不論是社團生活或職場表現,都要清楚講明自己的具體貢獻,能將貢獻以數據加以量化則更有說服力。
3. 優異的表現
在自傳著墨優異的表現,常會在面試時,被面試官提出來問你,可以加強對方的印象。所謂優異的表現,比如獲邀參加國際性會議、在全國性競賽脫穎而出、業績連三年奪得冠軍等。
作者介紹│洪雪珍
專欄作家,職場理念:成功都是努力來的!目前任職 yes123 求職網擔任資深副總經理,商業周刊專欄作家,曾任職自由時報行銷經理、台北愛樂電台行銷總監、聯合報主編。目前已出版《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不乖勝出》、《工作愈換愈好,得有這些本事》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洪雪珍粉絲專頁(原標題:【轉職潮教戰:自傳這麼寫就會加分】)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