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點名喊的「有」居然是俄文?學者揭超有趣秘辛,原來蘇聯對台灣的影響竟那麼大!

2018-03-07 16:26

? 人氣

大學是國家建構知識領域的基礎,系所的名稱跟成員組成,都反映國家社會現在需要什麼。

但現在俄國又從蘇聯解體的經濟崩盤中復甦,眼下普丁對歐洲和美國局勢的掌握,讓不少美國人憂心。前國務卿凱瑞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更期許台下學生多多學習俄語,讓自己更有競爭優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也希望現在的臺灣學生能多學習幾種外語,多去看看這世界,當然也包括俄語,才能更瞭解這個國家,而不是需要時才來培養,為時已晚。

除了生逢其時,還有個人因素。

我高中時接觸不少俄國小說,包括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十分喜愛,所以希望能接觸原文,於是選了俄語系。畢業後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語言所,繼續鑽研俄國文學史;之後又有機會到英國劍橋大學的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繼續進修,開始我的中俄比較文學修行之路。

我的研究從中俄女性比較文學開始,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唸碩士與博士班時,專研阿赫瑪托娃的詩歌。進入英國劍橋則聚焦在當代小說,主要探討維多利亞‧托卡列娃與鐵凝兩位女性作家,在俄蘇和中國共產制度下如何再現情欲與道德的衝突。

到中研院以後研究面向更廣,著手 19 世紀俄羅斯文學與魯迅、瞿秋白和曹禺的文學關係和作品比較,而這些作家又多與政治情勢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

後來有機會到劍橋哈佛再深造,則關注戲劇、影視與意識形態傳播的文本與理論,也持續觀察當前中、俄兩國文學與文化的發展。

[問] 俄蘇文化對臺灣影響有多深?

[答] 現在許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臺灣曾有過一個名叫「尼古拉」的共青團團員總統──蔣經國,和一位來自白俄羅斯的第一夫人──蔣方良。

1927 年以前,英美媒體稱蔣中正為「赤色將軍」,係因他的政治態度傾向親俄,蘇聯解體後釋出的秘密文件更顯示,孫中山曾遣蔣中正訪蘇,討論黃埔軍校的成立與制度,這也是為什麼 1925 年蔣經國決意往蘇聯留學,蔣中正並未阻攔。小蔣在蘇聯一留 12 年,其所見所聞對後來臺灣政策發展有深遠影響。

蔣介石與蘇聯顧(圖/研之有物)
1927 年,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加倫將軍合影。(圖/中央廣播電台,研之有物提供)

我們學校的制度、軍隊的建立與社會福利制度,都曾有蘇聯顧問參與其中,「以俄為師」的影響迄今都仍存在我們生活中。

而一些不合時宜的遺產,像是承襲蘇聯的黨國一體,及其體制下衍生的各種組織,昨日稱師稱是,今天看來卻像頭怪獸了。

[問] 絕不能在俄國人面前稱呼他們為「戰鬥民族」?

[答] 2016 年我受邀擔任某考試主委,現場有另兩位口試委員是俄國人。當俄國老師問臺灣學生對俄國的印象是什麼?那位不諳俄語的學生用英文回答,他說他覺得俄國人是 “fighting tribe" 。當時兩位俄國老師聽了很生氣,因為他們覺得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