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飢民四處奔走交涉,卻在228遭高層下令殺害…國民政府竟這樣殘殺台灣菁英

2018-03-01 12:32

? 人氣

其中兩起事件成為焦點,一是人事問題,媒體披露市長石延漢,大量舉用外省人、裁去本省職員,沒想到市長的回答是,他不認識本省人,所以只好找自己的知己。這也反映了戰後初期人事問題何以如此荒腔走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四日,《民報》報導了楊元丁的質詢:

一、市府接收時,本省人有一三四名,據十一月二十一日報紙上的統計,外省人七十六民,本省人七十四名是何故?

二、公營事業也是外省人佔多數。

三、市長前對林兩成的答覆說:因為土地生疏不知,有能相信的找本省人不到(找不到可信任的本省人),所以採用知己的外省人,……有人說,現在市府採用人員,像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樣的奴隸政策。

楊元丁身上確實有一種無畏的氣魄,敢言人所不敢言,揪出兩位既領參議員薪水又領區長薪水的人。這是要得罪人的,但卻是議員監督的職責。

改介壽館為工廠

1946年11月10日,《民報》報導介壽館改工廠。(圖/作者提供|想想論壇)
1946年11月10日,《民報》報導介壽館改工廠。(圖/作者提供|想想論壇)

一九四七年逢蔣介石六十大壽,台灣各界發動募款,要捐一億元獻金蓋「介壽館」。第一次募款會議時,楊元丁就站出來說話了,他說台灣失業問題嚴重,建議獻金的一部分應該拿來蓋「介壽工廠」。

「台灣目前因失業者氾濫,百物飛漲、乞丐滿路,省民備嘗困苦,故該募款一部份請改為收買現在政府標賣中的工廠,以本省人為本圖謀復興。一、可救濟失業;二、台灣可以工業化,然後所得利潤用來擴大建立偉大的介壽館;三、可救濟貧困學童……」

這是《民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日的報導,不得不為楊元丁拍拍手,他不隨眾阿諛最高權位者,而是與人民站在一起。說出人民的感受,也為崩潰的經濟及嚴重的失業找方法。

而二二八事件一發生,除了政治改革的訴求外,楊元丁汲汲奔走的就是幫人民找米吃。他不只是二二八處委會的副主委,更是糧食組的負責人,他請各界捐米,幫助飢餓邊緣的人民。親向糧商殷戶勸募,曉以大義,多被感動。提供雜糧麵粉,由各區造貧民冊,按戶給糧。之後,因從台北調來的米糧在八堵遭軍警攔截、無法放行,楊元丁前去交涉,卻遭逮捕,三月十日屍體浮於基隆港。

匆匆地,一如戰後他立在基隆的身影,一直在為眾人之事奔波;匆匆地,死前一刻,他還在為市民解決無米可吃的問題。

特務單位的機密檔案說:

「三月九日軍隊上岸,本日楊元丁遭密裁。」

何謂轉型正義?基隆的人民領袖楊元丁,究竟遭誰下令密裁,民主政府豈可始終沈默不語。

作者介紹|黃惠君

法國巴黎大學文化社會學博士候選人,為臺灣傷痕歷史研究者及策展人。自1997年起主持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計畫,策劃《臺灣民主運動真記錄》系列叢書,後投入二二八事件研究及策展工作,作品包含: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常設展、陳澄波與蒲添生紀念特展、臺灣之愛 -1947二二八到1987解嚴。2017年著作《激越與死滅 - 二二八世代民主路》一書。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二二八無畏的反抗者——楊元丁)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