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船艦、武器都比日本還強,甲午戰爭卻慘敗收場?歷史學者道出背後真相…

2018-03-05 17:02

? 人氣

17世紀(清初亂世)之後,中國進入「大和平」時期,一直到19世紀下半葉(咸豐朝)才再度陷入戰亂頻仍而且戰火延燒各地的局面。有些軍事衝突是外患,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英法聯軍之役(1856∼60年,即咸豐6~10年)、中法戰爭(1884∼5年,即光緒10∼11年)以及甲午戰爭(即1894∼5年,光緒20∼21年)。但戰局最為兇險的其實都是內憂,包括捻亂(即1853∼58年,咸豐3年∼同治7年)、回變(1856∼77年,即咸豐6年∼光緒3年),還有襲捲摧殘中國大江南北的太平天國之亂(1851∼64年,即咸豐元年∼同治3年)──這支受到基督教信仰啟發的叛軍從廣西出發,進軍中原的心臟地帶,攻佔南京之後在那裡建立政權,維持了十幾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些戰爭的刺激之下,一連串改革活動就此展開,史稱「自強運動」。許多大型造船廠、現代化兵工廠與規模龐大的工廠開始興建。中國開始生產連發來福槍、先進大砲、炸彈,甚至在1880年代(光緒年間)打造出一支鐵甲艦隊,在當時曾被認為戰力可以排入世界前10名。但一般人都認為這些努力在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何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清朝在甲午戰爭期間蒙受了敗給日本的恥辱。被面積只有10分之1的東亞鄰國打敗後,中國的現代化運動開始變得備受矚目。而且,相較於日本現代化運動的成功,中國的失敗也變成20世紀漢學家們的重要論題,他們曾經把敗因歸咎於儒家思想、文化與保守主義等因素。儘管近年來的一些研究已經開始質疑這樣的詮釋方式,但許多人仍然抱持同樣的看法,就算是一些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也不例外。

如前所述,過去在中國史上的其他時代,儒家思想並不會阻礙創新或者排拒外來科技。許多儒生出身的官員都對佛朗機砲、西方火槍與紅夷大砲等武器充滿興趣──王陽明就是其中一例,而他也許是過去5百年來最為顯赫的一位儒學大家。難道儒家到了19世紀就突然變成了絆腳石?

當然沒有。19世紀的所有偉大改革家,例如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等人也都是非常優秀的儒者。他們都積極採納西方器械、西學,並且徹底革新教育、商務、財政結構與軍事組織,並未受到儒家哲學或中國文化的妨礙。

事實上,近年來學者們較能夠從肯定的角度去看待這從1860∼95年(咸豐末年持續進行到光緒朝)的改革運動,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有一些連自己都覺得訝異的發現。如同學者孟悅在一篇重要文章中寫道:「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就產品的科技細節而言,江南製造局有許多方面在19世紀末亞洲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孟悅與其他許多人都曾指出,從1868年(咸豐7年)開始,一直到1880年代(光緒初年),中國所製造的戰艦都比日本製造的更好,無論是木船或鐵船,槳輪船、單螺槳船或雙螺槳船,單一蒸汽機、雙聯式蒸汽機或者三聯式蒸汽機的汽船,也是中國生產的佳。相似的,中國生產的槍械與大砲也都是亞洲之最,品質至少能與日本匹敵,甚至更好。中國人會進行這些改造與創新的活動,說明了自強運動比過去史家們所認為的更加充滿活力,對中國的現代化也更為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