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已成歷史,「供應區塊」時代來臨!

2021-12-01 12:40

? 人氣

除了成本,企業開始重視安全,地區性的「供應區塊」開始浮現。(圖/Dominik Lückmann @Unsplash)

除了成本,企業開始重視安全,地區性的「供應區塊」開始浮現。(圖/Dominik Lückmann @Unsplash)

台灣的主要貿易對象都是我們的鄰居:樓上是日本、韓國,隔壁是中國大陸,樓下是東南亞,有高達七成都在跟鄰居做生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這樣的占比排名也已經有了變化。以前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幾乎都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的出口對象,但自 2018 年起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運輸設備、電機設備等出口,中國不再全都穩居第一,取而代之的是美國。

2018 年開始的全球貿易戰,再加上疫情影響,發生了一些快速變化。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來自於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概念已經被翻轉為「供應區塊」,也有人稱為「短鏈」,甚至「斷鏈」。

此刻改變已經來到眼前。從亞洲到歐洲、美國,很多廠商選擇全球幾個區域中心開設工廠,生產零組件和半成品,再分散至各國終端製造商組裝後,供應給當地市場,以往大量集中在少數國家製造,再出口銷售世界各地的場景將不再。

或許有人認為分散成幾個中心,不如原先單一地點的世界工廠來得有效率,而且成本也不是最低,但這是全球化時代供應鏈的概念。現在,世界各國之間立起高高的關稅壁壘,就算成本壓到最低,出口時被課高額關稅,等於一點用都沒有。

再加上百年一遇的疫情,讓每個國家與企業開始注意到,「成本」雖然重要,但是「安全穩定」更是不可忽略。特別在過去習以為常的國際商務人口移動瞬間凍結,各種經貿關係的連結紛紛喊卡之際,這個問題更顯得重要。所以產品供應從「鏈」變成「區塊」,應該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過去台灣一直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環節,與上下游唇齒相依。現在這些供應鏈被打散變成區塊,對於廠商的營運模式勢必造成極大影響,企業也須特別留意觀察趨勢來調整投資與產品製造,特別是ICT 產品,目前許多大廠考慮到東南亞和印度投資,分散原本在中國大陸的產能;但光是這樣可能還不夠,未來東歐和北美都可以考慮設置工廠,以避免單一地區可能造成的「斷鏈」風險。

台商投資的地區,從以前集中在中國大陸,現在有一部分回來台灣,還有一部分移到東南亞,也有些到墨西哥。台商移動的時候,出口也會跟著跑,「台商之所在,出口之所在」,會在當地形成一個小區塊,目前甚至連東歐、南美洲、非洲都有不少台商前進投資。

作者介紹|孫明德、溫怡玲

孫明德: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三三青年會財經顧問。長期分析全球及台灣景氣變化,並協助台灣重要產業公會/法人組織訓練財經相關人才。同時擔任金融、鋼鐵、石化及租賃等多家台灣標竿企業及公協會經濟諮詢顧問。另多年從事調查研究,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找尋商機、開拓國際市場、進行轉型升級,並據此出版《中堅實力》系列書籍共四本。

溫怡玲: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副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曾任職電視、雜誌與網路多家媒體,分別擔任副總編輯、副總監、後製主管、企劃主管及記者等多項職務。現積極投入推動台灣產業AI化工作,並經營科技相關知識社群,始終相信:以文字實踐心中理想,用好報導為希望撒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景氣預測權威帶你輕鬆看懂總經趨勢, 從貿易戰、科技戰、疫後商機、經營挑戰到金融投資一次掌握》

「2022景氣展望」《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新書分享會免費報名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