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不是打字上的錯誤,以長期來說,世界上最火熱經濟體的股市績效表現,只達經濟成長表現得最差國家的大約一半。迪姆森教授 2009 年夏天在耶魯大學發表相關學術演說時,提出這個發現,他說:「有不少人聽到之後幾乎要從椅子上摔下來,他們根本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但你如果好好的深入思考這個謎團,就會發現其實根本就說不上是個謎團。跟生活中的其他很多事物一樣,股市的價格也是由其品質及價格來決定,當你投入新興市場時,確實可以得到較好的經濟成長,但並不意味你進場時所付出的價格,就比較好。「這並不是說中國的經濟正在成長,而所有其他的人都認為它在萎縮,」迪姆森教授說道,「你所付出的價格,實際上反映出了大家都眼見的成長。」
因此,如果你為了得到那種成長,而付出過高的價格,那麼,那個新興市場究竟能夠成長多快速,就已經無關緊要了。2008 年晚期正值股市進入低谷期,以當時的本益比(編按:這裡的本益比是大盤本益比,大盤股票市值推計總額/大盤股票純益推計總額)來度量,新興市場股票是以美國股市 38%的折扣進行交易,然而,到 2009 年年中,兩個市場都出現回彈,新興市場股票的折扣只達到 21%。
但也不要搞錯了:新興市場的股價應該比美國股市的股價低很多才對,因為它們的投資風險高了很多。儘管也有很多缺失,但美國政府不會未經持股者的允許,就將企業全部沒收,也不會創造出必須用堆滿整個手推車的鈔票,才能買得起一條麵包的通貨膨脹。前俄羅斯總統佛拉德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喜歡把抨擊他的企業主丟進大牢,同時沒收他們的公司;中國會射殺異議者,而且也會在公司管理出錯之後,把公司的主管處死。這些政府要對付的下一個公司,可能就是你所投資的那個。
那麼,為什麼投資者還會堅持要在新興市場裡,付出高價買股票呢?「這個邏輯上的誤謬,就跟十多年前投資者陷入網路股時如出一轍」,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財政學教授傑伊.瑞特(Jay Ritter)指出,「科技的快速變革並不一定意味著,資本持有者可以享受到好處,快速的經濟成長也一樣。」
高速成長會催生吸收資本的新公司,哄抬勞工成本,同時拉低貨物及服務的價格。這對本地的工人以及全球消費者而言,固然是好消息,但對投資者來說,最終就會是個壞消息。當國家經濟加速發展,經濟的大餅當然愈來愈大─但這時會有更多公司上市,並首次公開募股,因此前述的經濟大餅就會被分割成更小塊。
2003 年新興市場變成熱門之前,俄羅斯一檔唯一首發上市股票,吸取了 1,400 萬美元投資,到了 2007 年,十多個俄羅斯首發上市股票,共吸取了美金 420 億美元的資金,也就是 3,000倍。2006 年,130 個中國公司發行了大約 600 億美元的新股─比所有美國公司發行的還多出 20%。2008 年時,全球十大首發上市股票中,至少有六檔是在新興市場上市。 2009 年前半年,亞洲、拉丁美洲、中東及非洲市場所發行的首發股票,占了全球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