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也不要相信企業經營者一定要風花雪月。試想一個管理者逢場作戲搞到路人皆知,甚至引起家庭革命,最後絕對是無心事業,就算公司沒有出現重大違紀事件,恐怕營運端也有走下坡之虞。過去有些傳出婚變或緋聞的企業主,後來公司的營運表現,似乎也不盡理想。
二、更換會計師與事務所
為了避免會計師與公司過於熟絡而產生舞弊,所以法令規定每 5 年要更換會計師,但更換頻率太高,甚至頻頻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更換的事務所規模越來越小,這都是公司出現問題的前兆,這時候不妨查詢新任的會計師,過去都簽證過哪些公司,如果其中都屬於爭議性較大的公司,投資人就要特別小心了。
還有,若是財報上面出現會計師「有條件的保留意見」,一定要詳細了解是什麼原因。比如 2003 年智邦科技的財報上就曾出現過這些字樣,後來就爆出該公司在海外轉投資日本速睦喜公司(SMC)出現大幅虧損,使得公司在下半年提列 30 億元的損失,讓原本上半年本業還獲利 4 億元的報表,瞬間逆轉變成大賠26 億元。
三、董監事質設比率高
一般而言,家族色彩濃厚的公司,董監事持股比例會較高,如果這些人的質設比率高達 6 成至 7 成,表示公司財務有吃緊的現象,必須要特別小心,加上出現下列兩種現象時,更應該注意避開:
●公司上市(櫃)才 2 年到 3 年,掛牌後即辦理高價的現增,其後股價長期低於當初現增價格。
●所屬產業景氣長期低迷。
四、財務長無預警離職
財務長應該是公司裡除了董事長、總經理之外,最了解公司內部情形的人,所以當財務長無端離職,公司內部通常有重大事件發生,比如博達出事前就頻頻更換財務長。
五、眾多子公司
企業越單純越好,如此在經營上更能凝聚焦點。反之太過複雜,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出錯,對投資者也不會是好事,因為越不容易了解,越容易在其間藏汙納垢。
就國內的會計原則,出貨給子公司是可以認列營收與獲利,如果子公司未能銷售出去,或者銷售利潤低於原先預估,會在合併報表裡面顯示出來。若是沒有編列合併報表,這個部分會放在營業外的部分,一旦放在業外就很難了解公司實際狀況。
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中強電子不斷銷貨給子公司,母公司帳上也計入營收和盈餘,只是子公司並沒有將帳款匯回母公司,而是轉為應收帳款,使應收帳款與日俱增。
至於這個應收帳款能不能收回來,由於子公司分布在海外,連會計師也很難查核,最多是出具「有條件的保留意見」,說明海外的部分無法親自去查,數字是公司給的。換言之,看不到也管不著的地方,最容易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