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踩股票地雷,賺錢不成小心身家全賠!專家揭9個關鍵,出現1現象快逃別進場

2022-01-04 14:18

? 人氣

專家提供九大徵兆,教你避開地雷股。(示意圖/取自pixabay)

專家提供九大徵兆,教你避開地雷股。(示意圖/取自pixabay)

2007 年因為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股災,儘管造成許多投資人的重大虧損,當經過數月之後,加權指數還是重回 9,000 點以上,甚至突破 9,807 的高點區,這說明了一件事,只要能繼續存活在這個市場,就會有翻身的機會,不過要是誤觸地雷,恐怕就血本無歸被趕出這個市場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雅新(2418)為例,股價一度維持在 25 元左右將近 1 年的時間(其實這也是一種警訊),最後卻在2007 年 4 月間爆發營收作假,事件發生後短短一個月,股票已經變成壁紙了。過去這家公司營運的狀況,表面上維持穩健的成長,實質上有許多地方透露蛛絲馬跡,是投資人忽略了這些問題的存在,終至誤踩地雷。

從以前出現過的地雷股裡面,分析造成的原因,大概就是假交易或者掏空公司資產兩類。至於投資人會誤觸地雷,不外乎犯了兩個毛病,一個是「天真」,還有就是「貪心」。怎麼說呢?因為天真,所以相信一切都是「真的」,也不懂得從財務指標中分辨真偽,對於所投資的公司出現異常狀況渾然不知;因為貪心,無視於異常現象的發生,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利益、都是錢,最後在缺乏警覺心又貪心的情形下踩到地雷。

既然了解地雷的型態與誤踩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如何讓自己不要成為一隻誤闖股票叢林的天真小白兔,而是位精明幹練的獵人。

九個徵兆教你拆地雷

身為股票投資的參與者,本來就應該隨時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尤其要保持對風險的敏感度。在我們周遭出現的地雷企業,認真分析的話其實都有跡可循,歸納常見的現象後,大概可以分為下列九種現象

一、誠信有問題的老闆

企業是靠人在經營,一個好的領導者可以帶領公司,往成長的道路前進,反之就很危險,所以企業主的誠信問題不僅影響股價的表現,更是影響一家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舉例來說,過去爭議性較大的企業主,如突破通訊的陳鴻鈞,曾經帶領當年的致福在網際網路進入高成長期時,交出一張漂亮成績單,但是以經營觸控面板為主的突破光電,以及以線纜數據機相關業務為業的突破通訊,卻成為投資人心中的痛。

再者曾經風光一時的力霸集團王又曾,我想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就連有意脫離集團發展的東森集團王令麟,至今仍受到株連、無法脫離風暴,不過最可憐的還是這些股東。

誠信的問題也包括私德的部分,比如東隆五金是一家技術營運皆屬上乘的公司,但是 1998 年爆發范芳源、范芳魁兄弟掏空公司 88 億元,供個人炒作股票、揮霍,探究背後原因,在於這兩位高層行為理念的偏差。當年兩兄弟為爭奪公司經營權,大肆炒股還聯合主力鎖單,除此之外平日生活亦見奢華揮霍,兩人堪稱國內上市企業中,個人名下擁有最多輛賓士汽車者,由此可見一斑。

再者,也不要相信企業經營者一定要風花雪月。試想一個管理者逢場作戲搞到路人皆知,甚至引起家庭革命,最後絕對是無心事業,就算公司沒有出現重大違紀事件,恐怕營運端也有走下坡之虞。過去有些傳出婚變或緋聞的企業主,後來公司的營運表現,似乎也不盡理想。

二、更換會計師與事務所

為了避免會計師與公司過於熟絡而產生舞弊,所以法令規定每 5 年要更換會計師,但更換頻率太高,甚至頻頻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更換的事務所規模越來越小,這都是公司出現問題的前兆,這時候不妨查詢新任的會計師,過去都簽證過哪些公司,如果其中都屬於爭議性較大的公司,投資人就要特別小心了。

還有,若是財報上面出現會計師「有條件的保留意見」,一定要詳細了解是什麼原因。比如 2003 年智邦科技的財報上就曾出現過這些字樣,後來就爆出該公司在海外轉投資日本速睦喜公司(SMC)出現大幅虧損,使得公司在下半年提列 30 億元的損失,讓原本上半年本業還獲利 4 億元的報表,瞬間逆轉變成大賠26 億元。

三、董監事質設比率高

一般而言,家族色彩濃厚的公司,董監事持股比例會較高,如果這些人的質設比率高達 6 成至 7 成,表示公司財務有吃緊的現象,必須要特別小心,加上出現下列兩種現象時,更應該注意避開:

●公司上市(櫃)才 2 年到 3 年,掛牌後即辦理高價的現增,其後股價長期低於當初現增價格。

●所屬產業景氣長期低迷。

四、財務長無預警離職

財務長應該是公司裡除了董事長、總經理之外,最了解公司內部情形的人,所以當財務長無端離職,公司內部通常有重大事件發生,比如博達出事前就頻頻更換財務長。

五、眾多子公司

企業越單純越好,如此在經營上更能凝聚焦點。反之太過複雜,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出錯,對投資者也不會是好事,因為越不容易了解,越容易在其間藏汙納垢。

就國內的會計原則,出貨給子公司是可以認列營收與獲利,如果子公司未能銷售出去,或者銷售利潤低於原先預估,會在合併報表裡面顯示出來。若是沒有編列合併報表,這個部分會放在營業外的部分,一旦放在業外就很難了解公司實際狀況。

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中強電子不斷銷貨給子公司,母公司帳上也計入營收和盈餘,只是子公司並沒有將帳款匯回母公司,而是轉為應收帳款,使應收帳款與日俱增。

至於這個應收帳款能不能收回來,由於子公司分布在海外,連會計師也很難查核,最多是出具「有條件的保留意見」,說明海外的部分無法親自去查,數字是公司給的。換言之,看不到也管不著的地方,最容易出問題。

六、可轉換公司債價格低於票面

可轉換公司債(CB)由於內含股票選擇權,票面價值雖然為 100 元(每張 10 萬元),但是相當於附贈15% 至 20% 的選擇權價值在裡面,並且契約中也都會有在一定期限內,可以要求公司加價買回的條款,因此長期投資部位(如壽險、債券投資人),通常不會在低於票面價值的狀況下出售,除非公司出現危機,對於未來償還本金的能力有疑慮。

前幾年 DRAM 市況低迷時,正值政府整頓國內債券基金的市場,導致茂德(5387)的可轉債出現大幅折價現象,當時公司確實在財務上相當困難,只要景氣再持續低迷半年到 1 年,恐怕真的會出問題。

七、過度膨脹產業前景

投資人一窩蜂的投入明星產業,是每次循環都會發生的事,例如 1994 年至 1995 年半導體產業景氣大好,動輒數百億元的投資,仍阻擋不了力晶、嘉畜、世大、等新公司的加入,結果事隔多年,真正能夠獲利的投資人,只有被台積電(2330)高價併購的世大,至於力晶從股權結構來看,早已成為日商三菱集團的海外子公司。

前面提到的雅新,也曾在爆發地雷之前,辦理大規模的法說會造勢,宣示投入 LED、LCD-TV 代工等產業,並宣稱出貨已達多少規模等;另一個大地雷博達,在 2000 年網路、通訊相關產業景氣熱絡,對砷化鎵的需求增加迅速,於是公司趁勢提出將大舉投入炙手可熱的砷化鎵產業,並從股票市場大幅籌資。

但是公司提出產能擴充計畫,還有逐月營收的成長數值,在經過概算後,出現國內新增產能已超過全球需求量的怪異現象,加上通訊產品認證時間動輒六個月至 1 年,公司營收可以有如此成長速度等,明顯對產業前景過度膨脹,這便是相當大的警訊。

一般而言,我們在分析產業未來發展,是否有過度膨脹之虞時,要先思考這是新產業,還是存在已久的技術。若是後者,目前的蓬勃發展若是導源於新應用產生,而成為明星產業,那麼現在才要積極投入的新加入者,並以此為名義籌措資金,就要進一步思考了。

因為若是後進者也能輕易跨入並獲利,表示產業進入障礙低,該產業的「好景」恐怕不會太久,供需很快就會逆轉;若否,則眾多新公司投入,最後能成功脫穎而出的想必不多,所以更要慎選。

八、股價異常暴漲或崩跌

許多公司在出事之前,都可以在股價上看出端倪。其中主力色彩濃厚,強力拉抬但是基本面未跟上,或者超出本質太多,就要特別小心未來有崩跌之虞。

一般人很容易察覺這類型股票,其中以台鳳為代表。初期以土地開發活化資產為起點,之後結合丙種金主與子公司共同拉抬。因為股價上漲,子公司投資收益增加,回饋母公司後獲利也增加上來,使股價有了支撐。

但是不斷拉升之後,已經偏離本質甚多而淪為籌碼戰,最後崩跌下來,原來子公司買進母公司股票的利益變成虧損,最後連公司原有的資產也賠光了。

另外,股價無預警的崩跌,最容易使人感到恐慌,通常當天或者隔日就會有相關消息傳出。如果屬於營運面的實質利空,那麼應該先行退場,再仔細評估它的影響程度。如果找不到任何理由,建議最好先出清持股,因為這種情形最恐怖,很可能是地雷形成的前兆。

還有一種「一字型」的股價,最容易讓投資人失去戒心。這又分成兩種情形,首先傳產色彩濃厚、股價在淨值附近(或低於淨值),也甚少有該公司的訊息,每天成交量不到 1,000 張。這類公司通常不會是地雷,反而應該研究是否價值被低估了,可以考慮逢低買進。

另一種模式就很危險了,同樣是一字型股價,但是仔細評估投資價值,股價不高也不低,既未低估也未高估,但是每天都有數千張,甚至萬張以上成交。

這時候要特別小心,尤其股價在橫向整理的過程中,經常有配合利多成交量同步增加,但是股價沒多久又很快回到原點,或者傳聞公司有在外尋找鎖單的對象,這種標的一定要避開。

前者如雅新就是如此,後者如國產車在爆發地雷前,便是到處找人配合鎖單,甚至透過外資承作以該公司為標的的金融商品套現出來,所以當國產車在 1999 年爆發地雷時,受傷最嚴重的就是外資。

九、不斷的募資,尤其是辦理可轉換公司債(CB)

一家營運正常的公司,會有穩健的現金流入,就算為了因應高成長而需要資金,進而開始籌資,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能整年內募資高達兩、三次,這樣做無疑會提高風險。特別是辦理可轉換公司債,這種通常是設定給特定人士認購,往往成為大股東套利的工具(圖利自己)。國內出現過的地雷公司,都擺脫不了與公司債有關,尤其資金的用途是拿去「併購」使用,更該仔細了解內容。2016 年發生的轟動社會的樂陞(3662)案,就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例子。

樂陞這樁規模超過 50 億元的收購案,是一種典型公司用「派印股票換鈔票」的方式,也就是同時進行私募又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再配合市場金主,連手炒作的典型騙局。

這家公司從 2011 年開始,即發行過三次私募,更在 2016 年密集發行三檔可轉換公司債,資金用途除了充實營運資金改善財務結構,也用來併購其他公司;在資金用途上並無不妥之處,但是可轉換公司債的性質,可以洽特定人認購,加上透過分拆的方式(拆解成公司債與認股權證),持有者只需要花很低的保證金,即可持有很大的部位,因此一直為人所詬病,有圖利特定人之嫌的工具。

一般而言,可轉換公司債的發行轉換價格,多為溢價在10%至 15%,認購者通常必須用發行價格(一張10 萬元)溢價5%至 10% 認購。弔詭的是,透過承銷商處了解,投資人竟然可以私下折讓 1 成左右。除此之外,據了解公司分拆出去的「樂美館」,在興櫃掛牌時,有意認購者也可以用掛牌價認購後私下退折讓,舉凡種種做法,都不是一家正規企業該有的舉動。

再從密集的對外投資或併購案來看,該公司於 2014 年,破天荒的用 1 億美元(約新臺幣 30 億元)買入大陸一家兒童手遊平臺(Tiny piece),2016 年卻用 9,000 多萬美元出售,可是最終卻未能收回全部交割款;2016 年 4 月又再度宣布,以 8.55 億日圓(約新臺幣 2.35 億元)投資日本手遊上市公司 AltPlus Inc,再由該公司從樂陞私募股東 Eminent Global Limited 取得。2017 年1 月屆期的私募股票 1,656,367 股(價格114 元),以當初認購價格在77.2 元轉手,中間大賺近 5 成,這樁投資案明顯的,就是「變相洗錢」的手法,透過股權交易合法讓私募股東出脫股票。

樂陞於 2009 年掛牌,資本額只有 1.75 億元,經過 7 年的時間,到了 2016 年資本額膨脹幅度超過 10 倍,尤其增加的 16.21億元中,竟然只有 2.26 億元是透過現金增資,其餘都是由私募、可轉換公司債這種由特定人認購而來,極為不尋常。這中間又不斷進行併購,或與被投資公司交叉持股、合法洗錢套利。

此外,樂陞從 2016 年密集發行三檔可轉換公司債後,即安排資本額僅 5,000 萬元的日商百尺竿頭,並於同年 5 月 31 日宣布以 128 元,收購該公司 3.8 萬張股權。但是從收購案宣布開始,公司成交量大幅增加,股價卻未見起色、始終維持在折價 2成至 3 成水準。反之融券放空迅速增加,最終爆發違約未能如期交付款項,該收購假議題自然以失敗作收。

綜合樂陞的炒股案,至少有下列五點脈絡可循:

1. 7 年時間股本膨脹 10 倍,且超過 9 成以上都是透過特定人(聯合金主)取得。

2. 不斷進行併購、策略聯盟,但資金未能挹注公司,反而流入特定股東口袋。

3. 資產分割、增資過程都有「暗盤」價格、進行私下折讓,以維持檯面上的高股價。

4. 公司極不透明,沒有正式管道可以取得公開資訊。

5. 雖股本膨脹 10 倍,加上眾多併購、策略聯盟合作案,但對公司營收、獲利都沒有帶來效益。

從本質來看,樂陞是一家有獨到之處的遊戲製作美術代工公司,國際知名大廠都有和它合作,可惜主事者急功近利,濫用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的美意,藉此聯合市場金主炒作,最終毀了這家公司、自己也深陷牢獄,還拖累眾多的股民害人害己。

小心駛得萬年船,上述的幾種現象,都是公司可能成為地雷的前兆,投資人盡可能應先避開。

作者介紹|黃嘉斌

現任《Smart智富》月刊雜誌專欄作者與講師。曾任東吳大學企管系兼任講師、基金經理及綜合券商投資事業處負責人等。

擅長掌握台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布局。曾精準預測,台股在2008年會進入一波大修正,不僅在當年金融海嘯全身而退,更搭上景氣復甦列車,於2009年帶領公司達成全年76.3%累積報酬率。

著有《基本面選股》、《操盤人教你台股大循環操作術》、《獲利的口訣》、《法人這樣賺台股》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養股,我提早20年財富自由》(原標題:九個觀察點,讓地雷股現形)

責任編輯/焦家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