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的整體財富下滑。這股趨勢不分種族與地位,但千禧世代白人的財富和擁有房地產的比例,仍遠高於黑人和西班牙家庭。「差距極大。」克雷蒙說。
根據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在2016年的最新財富資料顯示,典型千禧世代黑人的平均淨資產約為五千七百美元、千禧世代白人是兩萬六千一百美元,而千禧世代西班牙裔人則是一萬四千六百九十美元。
如果雙親沒有資助大部分的頭期款,我不可能在三十五歲左右,買下紐約那間一房公寓。拿到鑰匙那天,我的內心充滿驕傲,覺得能夠擁有這六百五十平方英尺(約十八.二坪)是人生中莫大成就。當天晚上,我坐在新公寓的硬木地板上,直接開瓶飲用氣泡酒。但是就算慶祝公寓彰顯的意義―我擁有自己的地方,我永遠不想隱瞞獲得父母餽贈的事實。
漢娜.賽林格森(Hannah Seligson)在《紐約時報》寫過,不承認這種財富轉移的危險:「否認會讓人們對成功需要的投入,以及從零開始的人能達成哪種財務里程碑,都產生錯誤認知。」
如果有人知道我買下這間公寓,但並不知道我不是完全靠自己,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到底哪裡沒做好,為什麼他們存不到足夠的頭期款?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嗎?
並非如此,差別在於:我獲得雙親的財務援助,而且不只是房子,父母也支付大部分的大學學費,還有一張我一直用到三十出頭的信用卡。我想要破除「我擁有的都是自己賺來的」迷思,這似乎是美國社會永遠的預設立場。如果你過得好,代表你值得這一切;如果你過得不好,問題在你的身上。我並沒有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或更糟,只是獲得了幫助。
科林斯說:「如果大家能坦白說出自己如何成功,或是他們怎麼過或過不了日子,將會是文化大解放。如果我們更誠實,或許能團結起來找到共同解決之道,而不只是個人單打獨鬥。我們的經濟出現系統性變化,這其實不是個人的失敗,但這裡是美國,我們只會責怪自己。」
作者介紹|凱琳.謝弗
記者兼暢銷作家,她的作品廣泛見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浮華世界》(Vanity Fair)、《紐約客》(The New Yorker)、《時尚》(Vogue)等,擅長以貼近人心的文字,描寫都會時代小人物的生活與心境。現居紐約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三十而慄?在承擔包袱與焦慮的年華,勇敢敲定自己的人生節奏》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