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放完長假反而更累?日本專家一篇文告訴你,假日「什麼都不做」才是真正的休息

2022-02-06 09:00

? 人氣

假日就該好好休息、放鬆,把行程排滿只會在收假前感到更空虛。 (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假日就該好好休息、放鬆,把行程排滿只會在收假前感到更空虛。 (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外出時,母親的口頭禪是「路上小心。匆匆忙忙的話,會受傷唷」,我很少受傷,但是吃過的苦頭卻是多到數不清。像是和人約碰面快要遲到而匆匆忙忙,不小心搭上反方向的電車;在車站的月台磨磨蹭蹭,被人怒罵「擋路!」;讓等待的人等到不耐煩,落得只得掏腰包緩頰請客的下場……。時間緊迫之下,往往容易發生不好的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間緊迫」,會讓開心的自己、溫和的態度、幸福等舒適的內心狀態遠離。

如果時間從容,心情也能隨之從容。在職場上,如果時間從容,就能事先確認工作內容,防止疏失,倘若不慎,也有餘裕能夠補救疏失。如果時間從容,就能仔細觀察身邊的人,發現對方心裡不好受時,給予安慰……。人們會自然聚集到內心從容的人身邊。

「迅速行動」、「提早行動」,是打造餘裕時間和內心從容的關鍵。如果提早開始行動,就不會手忙腳亂,能夠準確且優雅地行動。有「拖到最後一刻才行動」這種壞毛病的人,更應該要時刻提醒自己「提早一些」。像是提早十五分鐘抵達目的地、提早三十分鐘開始工作、在截止期限的幾天前提交。提早預訂餐廳和票券……。大大誇獎自己「提早行動,心情好!」、「我能夠提早完成,真了不起!」,增添自信,養成提早行動的習慣。

只要時間從容,就能拾回開心的自己和溫和的態度。

細分時間,打造自己「專注的時間」

任誰應該都會有「分心,無法集中精神」的狀況。

話說回來,人類好像不擅長持續集中精神——自古以來,為了避免危險,得隨時注意各個方面,所以也難怪。因此,當想要「集中精神」時,必須下一番「巧思」、創造一個情境,讓自己專注。我為了專注於寫作,嘗試過在沒有外來干擾的半夜寫作、在飯店或咖啡館寫作等方法,但是這麼一來,時段和地點就會受限。

於是,我採取的習慣是「細分時間,只專注於一件事」。

如此一來,就能隨時隨地打造出能夠專注的時間。舉例來說,像是「接下來三十分鐘,寫○○的文章」、「看書十五分鐘」、「做伸展十分鐘」,每次決定「現在只做這件事」、「不做任何其他事」使用這個方法時,可以搭配廚房計時器這個小道具(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使用手機的計時器等),感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保持適度的緊張感,能夠專注到時間到為止。

當然,腦海可能會不時浮現「對了,還沒做那件事」等雜念,但要先將它寫在便條紙上,推遲它,待會再做。接著,休息五到十分鐘,反覆進行每一小段的專注時間即可。

重點是將時間細分成五至五十分鐘(有一種說法是:專注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這樣專注力最能持續),即使還想繼續做,也一定要休息。只要這麼做,就有極大的效果。我的外甥女是個小學生,回家作業永遠寫不完,這個方法套用在她身上之後,自此便能夠專注幾小時。

集中精神,陸續完成每一件事,能夠有效地縮短時間。

假日騰出 「可以什麼事都不做」的時間

我曾經問某國的副總統:「妳做什麼事情時,感到最幸福(快樂)呢?」

我以為她會回答「因工作○○時」等答案,但是她說:「假日在家裡休息時。很意外嗎? 我會做菜、看書、和家人聊天,也可以什麼事都不做。人除了積極行動的時間之外,也需要放鬆身心的時間。」

我先是感到驚訝,但是重新思考之後,我接受了這個答案。

我身為自由工作者,即使決定「今天放假」,也會想著必須要打掃、必須去健身房、必須要去看場電影什麼的,塞進行程,結果搞得自己很忙。如此一來,無法消除疲累——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放假呢?

作者介紹|有川真由美

作家、攝影家。日本鹿兒島縣姶良市人。熊本縣立熊本女子大學生活科學院生活環境系畢業,台灣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碩士班結業。 曾擔任化妝品公司行政人員、補習班講師、服飾店店長、和服穿著講師、婚禮企畫、自由資訊雜誌編輯等,工作經驗豐富。旅行足跡遍佈46個國家,亦著手撰寫旅行散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練習好心情:讓人際關係和工作都順遂的88個小習慣》(原標題:提早十五分鐘行動)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