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被動投資謬誤:用ETF投資債券,勝率竟比主動投資低!為何跟股票相反?

2022-03-21 12:36

? 人氣

用ETF投資債券,為何勝率比主動投資低?(圖/Pixabay;作者/Firmbee)

用ETF投資債券,為何勝率比主動投資低?(圖/Pixabay;作者/Firmbee)

贏面的分析

經常有網友問及投資債券ETF可以嗎?債券ETF可以代替投資直債嗎?會這樣問的網友,通常都是自覺資本少、想分散投資、不懂小額投資債券的途徑或對自己投資的能力沒有信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股票市場,以ETF為工具的被動化投資(Passive Investing)隱隱然已成主流。被動化投資幫投資人用最簡單的方法,取得合理的報酬,過程不需要做研究、不需要做分析,任何人都可以簡單辦到,所以也被稱為「懶人投資法」。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的實踐證明,股票ETF戰勝了八成以上代表主動選股的主動型股票基金,一般人很容易就將此概念套入債券投資上,覺得投資債券ETF也會比主動選債優勝。

筆者可以大膽地說,這絕對是謬誤!

我們先來分清楚投資股票與債券的本質。投資股票,是看好該公司未來可以不斷發展,盈利帶動股價不斷升值而帶來的價差利得。可惜在現實上,80/20法則同時也適用在股市中—20%的公司,貢獻80%盈利。所以,股票指數的長期上升,其實只由兩成公司貢獻,其餘上市公司要不是毫無寸進,就是苟延殘喘。換句話說,只有選中了這20%真正有增長的公司,才可以跑贏大市。因此,主動選股先天的贏面,只有兩成,這也是為何八成主動型基金跑輸大市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輸面高達八成的情況下,放棄進攻,以被動化投資獲取市場的平均回報,是可取的。

可是,債券剛好相反。投資債券並不是要求企業成長,只是要求企業到期前不要倒閉、不要違約,就已經贏了。筆者也不去說投資級別債券,只以垃圾債級別的Ba3債券來說,過去十年的違約率大約是20%。

也就是說,假設同時投資同一檔企業的股票與十年期債券,同樣投資十年,只論機會率來說,股票的輸面是八成,債券也是八成—不過是贏面。

你知道輸面有八成,所以利用ETF轉化為不輸不贏,這很合理。但你知道贏面是八成,竟還要轉化為不輸不贏?而且,你還是另外交錢(基金管理費與行政費用)給別人,去降低你的贏面,傻了嗎?

很多人會說,債券兩成的輸面,可能使你損失所有本金呀!對,所以筆者才一再強調要減低集中性風險。當投資人懂得以行業性去分散投資債券,且數目達二十檔以上,集中性風險已經大大減低了,與投資一百檔、一千檔的債券ETF其實相差無幾。表面上,二十檔債券會使違約率開始接近平均值,但懂得選債,會增加贏面。門檻方面,以在IB投資債券為例,二十檔的最低消費只是2萬至4萬美元,如用同類型的ETD與優先股代替部分,則消費更低。

當然,前提是投資人要有能力選擇並管理二十檔債券/ETD/優先股,但不會比投資股票要求的技術難。所以如果問筆者,要贏面還是要分散風險?—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延伸閱讀:台股ETF人氣榜出爐!柴鼠兄弟整理0056、00878、00900績效,市值、受益人數大PK

債券與債券ETF優勢對比

大框架分享了,接下來我們來講講債券相對債券ETF的其他一些優勢:

可靠的現金流與到期還本:這是債券最無敵的優勢。可靠的現金流這點不必多說,大家都可以領會。至於到期還本,遠不只是保本這麼簡單,還可利用債券梯(Bond Ladder)為基礎,作為規避利率風險的利器。舉例,在加息週期時,債券ETF就只能不斷跌價來維持利差,投資人必須「硬吞」價格虧損。而做了債券梯的投資人,則是每年或定期都有保本後的資金回籠,可以折價投資於因加息而價跌的同等風險債券之上。

費用:ETF基金的每年內扣總開銷較一般主動型基金為低,但因債券的利息有限(尤其是投資級別債券),基金內扣費所佔的百分比可以非常高。以台灣的中信高評級公司債(00772B)為例,高評級公司債現時的平均殖利率只有大約2.4%左右,而00772B在2019年的基金內扣費為0.31%,也就說,你每年的債息將失去13%。美股的LQD呢?雖然內扣費低至0.15%,但也令所收債息失去了6.25%。

稅項:直接投資美債,支付的債息屬於利息(Interest),不用繳任何稅項。但不知為何一轉為債券ETF,就被定性為股息(Dividends),被強行先繳交30%股息稅。雖然近年多間證券商開始有部分退稅,但有的退、有的不退,退稅時間與金額又各有不同,令人眼花撩亂、難以適從。以富邦證券為例,同是以美債為主的ETF,2019年LQD退稅79%、JNK則退稅71.5%(可參看蔡賢龍醫師於部落格〔急診最前線,投資現金流〕的整理),退稅多少好像抽獎一樣。如果直接投資債券,就不必去煩這等鳥事。

靈活性:這點其實不必多說,如果有能力自己選擇債券,加上適當槓桿,風險與回報的平衡都可以在自己手上。不過,對於無自制力的人來說,靈活性反而容易令他們為求高回報而忽視風險。

債券ETF也有一堆眾所週知的優點,包括但不限於:

債券ETF較多樣化,可用較少金額一次購入數百甚至數千檔債券:但在沒有篩選地全部投資之下,良莠不齊。記住,自主選債的先天贏面其實在八成以上,為何要放棄?

債券ETF流通性高、易於交易:這點是事實,債券由於屬場外交易(OTC),有相對的流通性風險。不過,投資債券的本意就是持有到期,一般情況下流通性風險與你無關。再想深一層,如果你直接購入一籃子債券,發現其中一檔的發行公司出事了,有違約的可能性,雖然有流動性風險,你還是可以選擇停損。但債券ETF可沒有這個選項,只會任由組合內的債券違約。從此角度來看,前者是難以交易,後者是不可交易!

債券ETF每月支付利息,債券每半年才支付一次:這真的只是技術問題,只要你投資六檔不同月份的債券,就可解決了。而且債券ETF每月配息金額不一,自行投資債券卻可以控制每月的現金流。

低息時期,特別多人想投資債券ETF。因為在低息年代,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可能低於1.5%,同時拉低固定收益資產的收益率,不少人就覺得債價升得太多,根本沒得選擇,不如投資債券ETF。這其實是逃避式的想法。

筆者很明白這些人的想法,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相對高息的時期,他們對於殖利率的要求,可能還停留在幾年前,覺得高投資級別債券必須提供6%以上的殖利率。

可惜,地球不是圍著他們轉的,利率是有週期性的。如果在代表無風險利率的美國十年期公債收益率低於1.5%,他們的期望在那一刻是不現實的(除非如2020年3月那般的股債大災再度發生)。我們只能順應時勢,靈活利用多元現金流概念或低息槓桿來對應不同的市況,並等待下一次的加息週期。

在低息時代,投資人找不到的「低風險、高回報」債券,其實債券ETF也沒有,因為大家都是在同一個池塘。因為低息而投資債券ETF,你只是閉上眼睛,妄想什麼都不做,別人就會幫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罷了。

截然不同的債券CEF

有人提出,除非你的能力比普通人優勝,否則以平均值來看,直接投資債券不可能贏過投資債券ETF,因為ETF就是市場的平均值,不是嗎?

這是因為股票與債券,是截然不同的本質,輸贏的定義有根本上的不同。以賽跑為例,股票的輸贏,是看誰跑得快,贏的人只是少數(而且是一直在跑沒有終點);而債券的輸贏,關鍵在於只要賽跑途中不跌倒,選手安全地跑完全程就算贏了,贏的人是多數。

債券有到期日的因素,贏的條件,不是比較誰的回報高(因為回報在投資那一刻,就已經知道了),而是在到期日、贖回日或投資人主動賣出日前,企業不倒閉、不違約,那就算贏了。在這種定義下,大部分債券投資人確實都是贏的。

而且,債券市場並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可能與它屬場外交易、流通性不足有關,效率市場的數學計算往往在此失效。這就形成封閉式債券基金(Bond Close-End Funds, Bond CEF)的中長期表現,大部分都遠勝債券ETF的現象。

在前一本書《懶系投資:穩賺,慢贏、財務自由的終極之道》中,筆者曾將不同類型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包括開放型(OEF)、封閉型(CEF)與ETF(HYG)進行比鬥,結果顯示,無論三年、五年還是十年,所有封閉型高收益債券CEF的夏普比率都完勝高收益債券ETF。至於開放型的債券基金,由於其結構性限制及高收費,表現就跑輸給了債券ETF。

債券CEF是探用主動管理,相似於自己選債,贏面較高。加上債券CEF多會使用槓桿(這也是開放型債基在結構上不允許的),在贏面較高的條件下又增加了收益率,表現當然就跑贏債券ETF了。

那麼,債券CEF是否就可以直接取代投資人自己選債呢?筆者只能說,債券基金是一種「代客泊車」的策略,可作為平衡投資組合的一部分,或作為初學者在未熟悉債券市場前的替代品,但並不能取代直接投資債券。除了基金收費蠶食回報外,債券CEF的配息需繳交股息稅、債格容易受市場氣氛影響、波幅一般較高外,又失去債券到期回本的最大優勢。

懶系投資實戰攻略(圖/時報出版)
懶系投資實戰攻略(圖/時報出版)

作者介紹|風中追風

自學生時代第一次投資股市開始,便決心尋找最懶散、機械化而又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方法,為此試遍各種投資工具與方法,歷經數年全職投資生涯及數次金融波濤,終於悟出一套「懶系投資法」,以最閒適方法帶來穩定而持續不斷的被動收入,從此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懶系投資實戰攻略:打造多元現金流,悠閒換取報酬極大化》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