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0年代初,郝曦到了倫敦,春節時到中國城看看,舞獅子討紅包吃年飯,基本上是當地華人自己過,也不出中國城的一條主街。英國人和國際遊客一樣,是抱著獵奇心態旁觀。
自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的大批到岸、中國商品進入英國市場的每一個角落、中國人到英國從買名牌到買房子買地建廠房,過春節已經不再是小商小販擺個攤兒賣個燈籠剪紙之類的趁機賺點小錢。
由中國政府資助的中國一流藝術家現在每年都在春節期間來到倫敦、伯明翰、曼城等地演出,把過春節變成了一個展示中國文化,輻射中國實力的機會。
春節風吹進普通英國家庭,風源是人人感覺得到的中國實力。
郝曦這番回顧,我有親身感受。記得90年代早期初到英國的時候,因為沒有氣氛,連我自己都不止一次的忘了過春節。記得結婚頭一年,一天早上,冷不丁接到洋岳母的電話,劈頭一句「空黑花材」。
搞了半天才鬧明白,這是一句她從當地小鎮上的中餐外賣老闆那裏學來的賀歲語,「恭喜發財」,正宗的粵語發音。
英國與前殖民地香港的淵源,使得普通英國人的概念裏,中國話就是粵語,中國菜就是粵菜。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隨著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打開國門,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坐在火車上,可以聽到中國各地的方言。非高峰期時碰巧了,一車廂裏能有半車廂的人說東北話,讓人恍然間不知身在何處。
最近十年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公司財大氣粗,投資收購,軟硬通吃;中國遊客財大氣粗,精品店裏買東西像買蘿蔔白菜;中國學生財大氣粗,學費恨不得從小學開始交起。
1985年,倫敦中國城華埠商會首次主辦中國農曆新年慶祝活動,到了2002年,在唐人街上已經施展不開手腳,慶祝場地挪到了倫敦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廣場,特拉法加廣場上。此後,特拉法加廣場也不夠大了,附近的萊斯特廣場、攝政街都成了慶祝春節的場地。
倫敦的春節慶祝活動,已成為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春節廟會。
下一代的春節
不過,在郝曦看來,英國人過春節,大部分還是停留在看熱鬧、湊熱鬧的水平。對更深層次的文化蘊涵,僅從到特拉法加廣場看看舞龍舞獅,體會是有限的。
郝曦說,比如與中國新年緊密聯繫的生肖以及生肖背後對中國人心理影響巨大的流年運程、吉凶禍福等等,要讓英國人理解就有很大難度。
所以,中國各地農曆馬年年末出現搶生潮,不惜剖腹產也要趕在羊年到來之前把孩子生出來,就讓英國人「莫名其妙」。
但郝曦認為,即便是看熱鬧,也很重要。很多英國人都是帶著孩子來中國城過春節的,這種文化接觸、啟蒙的影響力不能小看。
郝曦說,隨著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直接進入英國的中小學、越來越多的英國中學甚至小學把漢語列為必修外語之一,相信下一代英國人的中國春節過得會更有味道。
(作者:白墨/責編: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