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輕微的肝硬化,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出現皮膚症狀往往代表相當嚴重度,大多是不可逆的。若對皮膚症狀視若無睹,不懂得及早保肝,那麼老話一句:「肝若不好,人生就是黑白的。」
遲發性皮膚紫質病
此症狀在日照多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背、前臂,出現水泡、紅腫、糜爛、潰瘍、白色粟粒疹、色素增生、硬皮等,臉部也出現多毛症。
何謂紫質?紅血球中負責攜帶氧氣的最重要成分是血紅素(Hemoglobin),其核心分子是血基質(Heme),它的製造由肝臟負責「承包」。若肝臟功能變差(重要:GOT/GPT數值正常,並不代表肝功能沒問題),導致肝臟製造血基質的酵素──尿吡咯紫質原脫羧酶(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缺乏、或活性下降,將導致中間產物吡咯紫質原過度累積,尿液變成紅棕色的「酒色尿」(Portwine urine),在乳突真皮層出現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與補體C3的沉積,不是皮膚過敏,卻是不折不扣的發炎性皮膚病。
哪些時候你的肝臟功能可能變差呢?
1. 酒精:酗酒。
2. 藥物:性荷爾蒙如雌激素(來自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替代療法),以及具肝毒性藥物,常見包括:抗心律不整藥、抗黴菌藥、口服A酸等。
3. 環境毒物:接觸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包括苯、酚、甲苯等有機溶劑,空氣汙染、烤肉中的多環芳香烴等,多具有致癌性。
4. B型或C型等肝炎病毒感染:當GOT/GPT超過正常值,即為肝炎狀態,可能是急性、猛爆性、或慢性肝炎,值得注意的是帶原者也是高危險族群。
5. 愛滋病感染
6.肝良性或惡性腫瘤:8成以上患者和酒精、或雌激素有關。當患者戒除酒精、停掉肝毒性藥物後,可在兩個月至兩年完全改善。治療包括放血移除鐵質、減少肝臟鐵量。
肝膽疾病與皮膚搔癢
當肝不好,搔癢是常見的皮膚症狀,特別是牽涉到膽汁鬱積,如阻塞性膽結石,可以是持續且嚴重,通常沒有明顯皮膚病灶,但會有嚴重的搔抓,產生苔蘚化斑塊、結節性癢疹樣病灶。搔癢的原因還沒完全清楚,可能和膽鹽、膽酸、膽紅素的累積有關。
當清除這些物質、膽道疏通後,搔癢自然改善。還與其他的搔癢原間交互作用有關,包括:內生性嗎啡、組織胺、類胰蛋白(Tryptase)等。在急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時,有1成患者會出現血清症候群(Serum sickness),是在黃疸出現之前,呈現皮膚紅斑、發燒、疲倦、關節痛等發炎症狀,可出現血管性水腫、蕁麻疹、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這是因為血液中出現多種免疫複合體,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補體C3、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等。許多時候,是先出現皮膚病 灶、再出現肝臟症狀。6B型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還與多種皮膚症狀有關:節結性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um)、冷凝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皮肌炎、扁平苔癬等。
作者介紹|張立人
國內少數具有整合醫學專長的臨床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臺大書卷獎四屆得主,歷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暨主任、臺大醫學院醫學系講師,曾接受美國功能醫學院、美國抗衰老醫學會、英國牛津正念中心訓練,鑽研皮膚、過敏、老化、身心、癌症之整合醫學療法,結合飲食營養、生活型態與正念減壓策略,協助民眾延緩老化、預防疾病、追求整體療癒。
現為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專科醫師、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醫師、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醫師。作品包括《大腦營養學全書》、《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等九部,獲國民健康署及文化部表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原標題:肝腎排異常與環境物傷害)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