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早療先驅是他!棄高薪到偏鄉行醫,揭傳奇醫生吳炎村年過70仍持續服務的背後故事

2022-03-31 07:30

? 人氣

有感於家人健康不佳,讓吳炎村(右三)興起放下鐵飯碗改而從醫的念頭,考上成大後醫學系,開展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圖/天下文化提供)
有感於家人健康不佳,讓吳炎村(右三)興起放下鐵飯碗改而從醫的念頭,考上成大後醫學系,開展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圖/天下文化提供)

「成大醫學系第一屆」的使命感

師長們也對這批白袍新生寄予厚望,一手創辦醫學院的黃崑巖院長,每週跟全班學生談話,從做人做事、教學得失,談到如何面對各種社會現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黃院長常勉勵學生們腳踏實地,做一個好醫師。他最常說:「名醫不等於良醫。」希望學生們畢業後去做基礎研究,或是做其他醫師不願做的事,而非追求成為名醫。

吳炎村更記得,黃院長說過很多次:所謂「良醫」,即是不為名、不為利,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吳炎村也難忘教解剖的沈清良教授。他說,沈教授要求很嚴格,常考試,每次考完發考卷會從高分往下發,愈到後面學生就會愈緊張。

沈教授教學很認真,開學沒多久就記得全班學生的名字,上課時走過學生身邊,會突然冒出一句:「你最近成績退步了,要加油。」

見習與實習的北漂行

大二下學期起,展開見習課及實習課,必須有醫院為學生們實地教學。在成大醫院未落成的情況下,有人建議在台南找醫院,但黃崑巖堅持把學生們送到台大醫院訓練,因為他認為:「從優秀工廠出來的成品,會有一定的品質水準。」

四十九名成大學生北上之後,盡量與台大學生合班上課,並分成小組到台大醫院各科及各病房見習,每組只有三、四人,以免對台大的教學空間和品質形成壓力。

「在全國醫界的最高殿堂台大醫學院,瞻仰多位醫界大師的風采並向其學習,讓我們獲益良多。在這裡的訓練嚴格、扎實,黃院長應是很放心的,」吳炎村回憶,有些師長較為嚴厲,不過大家很團結,相互打氣,彼此提醒要忍耐,各小組之間更會互相幫忙,交換經驗。

黃院長週週北上和學生聊天,聽大家吐苦水,也會安慰每個人。「久而久之,我們就在那種艱困和磨練中長大了,養成逆來順受、忍辱負重的個性,比較能承擔壓力,」吳炎村說,這段「北漂」歷程,多年來始終是同學們心中的「出埃及記」,歷經艱辛困頓,最後換得豐美果實。

大五下學期,成大醫院落成啟用,吳炎村和同學們回到成大,院內上上下下充滿著朝氣和鬥志。實習醫師階段結束後,吳炎村進入復健科當醫師,一天工作十小時以上,但他以「成大醫學系第一屆」自許,有著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之所以選擇復健科,是因為太冷門沒人要去。1990年代的台灣,復健科不受重視,幾乎無人開業做復健科診所,「因為復健科不容易賺錢啦,」吳炎村笑著說。

一通改變命運的電話

關於賺錢,吳炎村靦腆的表示,讀醫學院時,學校曾調查過學生對日後薪水的期望值,他看到很多同學寫七萬、八萬時,非常驚訝,心想:「我以前在糖廠的月薪才一萬五千元,做醫生只要比在糖廠好就行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