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八成性侵案件是熟人幹的,卻叫女孩「小心陌生人」?她道出強暴論述的荒謬

2018-04-20 15:45

? 人氣

從陳進興案件中,犯罪學者,也一改過去從被害者身上找尋預防策略的思考,開始轉向對加害人進行訪談研究,以了解加害人的犯案思考,尋思預防策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述的防暴論述演變讓被害人對問題的認知及預防策略雖有著正向的影響,如二十年前,我的實務經驗常接觸到5~6歲被性侵,卻延遲到國、高中才被發現通報的案例,經過多年的宣導教育後,延遲通報的情形已提前到國小中低年級,我想這應代表著防治教育與通報系統已發生一些效果。

此外,從近年許多新聞報導中,也看見台灣處理公車色狼成功模式,包括:

1.被害人不再沈默:過去被害人大多隱忍,不敢作聲,現在己有許多被害人可以勇敢大聲說出來,或尋求他們協助。

2.旁觀者不再冷漠:有許多見義勇為的旁觀者,會以直接直接嚇止色狼或跟司機反應的方式主動協助被害人,且當司機將整部公車直接開至警局報案時,全車乘客也能配合,願意協助作證,也不抱怨影響其行程,這些都顯示台灣民眾對公共場合性騷擾事件已有成熟的認知反應。

3.有權者為所當為:司機是公車上最有權力的人,若司機視而不見,不願處理,色狼可以輕易下車逃逸,我們樂見許多巴士公司已制定公車色狼SOP處理模式,也期待全國相關行業都能制定有效處理模式,給使用者一個安全有保障的環境。

雖然這些年來,有些性侵害迷思已有所突破,如被害人性別、加害人多為陌生人、侵害手段多為暴力控制等,但從先前林奕含事件及近來的ME TOO運動中,受害者揭露後所遭受的評論,發現從社會態度到司法審判對性侵害,尤其是熟識、有權勢關係之性侵類型,仍存在極嚴重的迷思,這也提醒著我們,未來在性侵防治工作上,需進一步針對性侵問題的複雜性,將陌生人與熟識人防暴策略進行區隔,尤其以下面向是我們亟需進行更多公眾教育與對話:

1.打破完美被害人之迷思

2.辨識權勢型加害人良好形象下之假面

3.挑戰輕饒「對社會有貢獻」加害人、犧牲弱勢被害人的社會價值

台灣性侵害防治工作二十多年,在民間團體努力下,已重新檢視定位性侵害議題的重點不只是性的受創,更是權力控制的加害與受害關係;不只是私領域隱私的問題,更是公領域人權及人身安全的議題;不只是私部門社會救援的工作,更是公部門使用公權力維護社會安全與正義的決心。兒少不只是家庭的私產,也是國家委託家庭照料的公共財產,全民有互相監督的責任,從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應該提供民眾一個無性侵害恐懼的生存空間,雖然離理想尚遠,但整體而言,我們的社會正向此目標前進。

作者介紹|王玥好

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女人想想】#MeToo運動讓熟識權勢性侵無所遁形!)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