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是反覆愛上同類型的人?美國心理專家從3點解析,答案藏在童年創傷裡

2022-04-14 15:29

? 人氣

從第一個方向開始,小蓉在感情中,因為交了男友而變得比較不焦慮(情緒)。戀愛後,以男友為中心,社交圈封閉(行為)。小蓉常常覺得男友比較厲害,自己應該要聽男友的話(想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請小蓉回想自己的童年經驗,她會發現談戀愛讓自己有回家的感覺。

小蓉在原生家庭裡,很少被肯定,所以缺乏面對外界事物的自信。離家會讓小蓉焦慮,只有待在父母身邊,小蓉才覺得安全。在家裡,小蓉的媽媽習慣以爸爸為尊,媽媽也要求小蓉優先把爸爸跟哥哥的需求放在前面。

家中的兩性權力位置成了小蓉在感情中習慣的位置。

她們都在男尊女卑的家庭長大

回顧的第二個方向,是找自己或伴侶和父母相似的個人特質:這一點是大家普遍最直觀的回顧方式。

只是我們與父母真正的相似之處,並不是表面容易觀察到的那些特質。舉例來說,小蓉覺得自己跟母親的個性不一樣。母親精明、會做生意,不像她內向而且一面對人就焦慮,但母親跟小蓉相似之處是「甘居下位」、「將功勞歸於他人」、「以他人為生活中心」,這些是母女兩人在人際相處中,才會突顯出來的特質。背後隱藏的關聯性是兩人都在男尊女卑的家庭長大,對自己都缺乏信心。

延續第二個方向,如果要小蓉比較前男友跟父親的相似處,小蓉會覺得男友比父親有能力多了。

但如果特別去觀察這兩個人在人際相處時的特質,就會發現父親和前男友都一樣「習慣被捧得很高」、「不能接受建言」、「失敗時會惱羞成怒」。在他們的成長背景裡,都有特別被重視的理由,例如長子或是自小表現優異等。潛在的特質是反思能力弱、挫折忍受力差、對他人不尊重或不感恩的態度等。

女兒面對伴侶惡意時的疑惑,與母親相似

第三個方向是自己在愛情中的互動模式,和原生家庭雙親互動的相似之處。小蓉可以比較自己在戀愛前期、後期與男友在互動上的轉變。戀情一開始,男友像是小蓉的救星,幫助她降低焦慮,找到生活重心,彼此維持著「上下位」關係,可以相安無事。

但當親密關係延續,兩人互動,需要彈性與平衡時,男友難以接受平等或下位,且視此為權力的威脅或個人的羞辱,進而在關係中打壓小蓉。而小蓉也不習慣主張自己的需要或意見,面對男友的怒氣與攻擊,無法區辨是自己的錯,還是關係出了問題。

小蓉在關係中面對伴侶惡意時的疑惑,與自己的母親相似。

小蓉的母親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個人能力並不被認可,她只能透過婚姻關係,得到個人價值。之後,小蓉的母親為丈夫貢獻心力,並在婆家找到立足之地,這似乎是母親證明自己的唯一方法。

可是當母親表現得很好,得到的不是更多稱讚或感恩,而是更多要求與打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母親沒有參透,小蓉也一無所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