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代繪畫的顏料都是從天然成分取得。英國約翰.萊蘭茲圖書館(John Rylands Library,現為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的一部分)正展出一檔展覽,帶觀眾探索古代繪畫的顏料成份,從燻黑的骨頭、寶石到發臭的牛尿,它們的來源無奇不有。
▼展覽介紹影片。
▼約翰.萊蘭茲圖書館閱覽室景觀。
展覽「色彩的煉金術」(The Alchemy of Colour)富含教育意義,展出館方典藏的百年歷史書稿,和部分顏料的原始成份物質,主辦方也用心製作了多支影片,實地示範、解說不同顏料的製作方式。
其中一個例子,來自館方的重要收藏——創作於18-19世紀,來自印度德里的一組宮廷繪畫。為了偵測作品的成份,館方使用不同波段的光源照射它們。在一張描繪北印度仕女的作品裡,主角身穿金黃色的罩袍,罩袍使用的「印度黃」(indian yellow)在紫外線光的照射下,散發出金色的亮麗光芒。「印度黃」據信是由牛隻的尿液所取得,餵養牛隻的飼料只有水和芒果葉,排出的尿液含有惡臭;不過也有說法是來自動物的膽結石,或是植物的汁液。印度黃起先被荷蘭的藝術家使用,後來廣泛地傳到其他的歐洲地區。
另一件館方的收藏則是來自德國的煉金術手稿,創作於15世紀。手稿的插畫使用深黑色的顏料來描繪,館方想要研究它和寫字用的墨水有何不同。在不同波段的光源偵測下,同一幅畫作的各個部分,也呈現不同的深淺效果。
同一幅畫作裡,左上角的鳥類,可能是由炭所組成的顏料描繪,也可能是經燃燒後所取得的物質;上方的字句,則呈現較淺的色彩,則可能是用「鐵膽墨水」(iron gall ink)所書寫的。鐵膽墨水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它主要以沒食子酸與硫化亞鐵組成,其中的沒食子酸則是從橡樹癭提煉而出,這種墨水呈現偏紫、棕色調的黑色。
其他關於顏料的知識,如文藝復興巨匠們畫中使用的紅色,來自棲息在沙漠植物上的胭脂蟲;以及青藍色是由阿富汗所生產的青金石所提取,價格能夠媲美黃金…等許多顏料的來源知識都一一在展覽中呈現。
「色彩的煉金術」將展到8月27日,觀眾可以到館方的Youtube頻道觀看影片,獲取色彩背後的小知識。
文/陳乃慈
本文、圖授權轉載自非池中藝術(原標題:一檔探索古代顏料的展覽 挖掘百年手稿背後驚奇)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