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透過一個熱愛搖滾的青少年,與一個1970年代當紅搖滾樂團的一段旅程,描繪當時樂迷、樂評、樂團之間關係與境況以及社會觀念種種轉變;看過此片者一定很難忘記片中樂團的頭號粉絲,由凱特.哈德森飾演的潘妮(Penny Lane,取自The Beatles樂團歌名,當然是個假名)──她是諸多同類型少女(所謂的Groupie,瘋狂歌迷)中的一個:耗盡青春生命、跋涉千里,只求追隨心中偶像;以孜孜不倦的追隨和青春美貌,終獲與偶像親近的入場卷後,不在乎被玩弄甚至蹂躪心碎。對這個角色的道地詮釋,也為她帶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確,就是女配角。
這件事從戲裡戲外其實都說明了一個狀況:搖滾樂雖然號稱能顛覆既有傳統、挑戰霸權、追求自由與解放,但在性別上,這些事情似乎仍然還是遵循著父權社會的某種發展模式:由英雄、偶像帶頭,引領一場意識型態或實質上的革命,取得某些成功、並成為眾人欽羨的對象,但這些英雄與偶像從此進入更為複雜的權力輪迴,而女性的地位,在這樣的過程中,雖然有些意識和角色可以開始凸顯、喚起人們對性別問題的重視,但不可諱言地終究還是居於次要的地位,只是作為配角的話也就算了,有些則更不幸地淪為男性的玩具、工具、甚至傷害的對象。
在發光發熱的搖滾界中,被視為配角、最終推上祭壇成為犧牲品的代表性人物,非瑪麗安.菲斯佛(Marianne Faithfull)莫屬。1946年生於倫敦的她,父親是位軍官,也是義大利文學教授,母親則和奧地利的哈斯堡皇室有所淵源。從小父母離異後便和母親生活,度過平凡的童年後,等待著她的是不平凡的青春美貌、以及甜美的歌聲;她從18歲開始在咖啡館唱歌打工,某次派對中被滾石合唱團的製作人Andrew Loog Oldham發現,Andrew 走到她面前,對她說,「我要把妳變成一個大明星。」他的確做到了。滾石合唱團的Mick Jagger 和 Keith Richards為她寫了一首”As Tears Go by” (當淚水流逝),迅速攀上英國排行榜第9名,之後滾石合唱團也錄製了自己的版本,年方17歲的瑪麗安.菲斯佛嘗到了一夕成名的滋味。
擁有天使般的面孔,歌聲又甜美動人,怎麼不會成為大明星?菲斯佛陸續推出的單曲包括"This Little Bird"、 "Summer Nights"、"Come and Stay With Me"等,都大受歡迎,把她捧上了天。但隨之而來的墮落也一樣快速;菲斯佛1965年在劍橋嫁給導演之子John Dunbar,同年11月生了一個兒子Nicholas,但不久之後,她便離開丈夫,展開與滾石主唱Mick Jagger一段高調無比、轟轟烈烈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