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許多人常會搞混北約與歐盟,分不清楚這兩者有何差異,為什麼俄羅斯強力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卻不在乎烏克蘭加入歐盟。甚至有些人誤認為這兩者是互相隸屬的關係,北約是歐盟的軍事組織,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兩者不僅非常不同,甚至還有些競爭關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止激化了北約與歐盟的矛盾,甚至可能會造成地緣戰略重心的改變,改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歐洲大陸的樣貌與發展方向。
北約全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後的1949年,當時前蘇聯已展現出併吞整個東歐的野心,美國於是邀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同盟國,與美國扶持成立的西德,一起組成一個對抗共產勢力擴張的軍事組織。因為加入的國家中,大多濱鄰北大西洋,因此取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前蘇聯也在隔年,立即於波蘭首都華沙成立「華沙公約組織」,納入已被共產勢力赤化的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與北約對抗。
北約與華約的武力對峙,是冷戰時期歐洲地區的政治主軸。當時歐盟根本還沒有成立。由於美國是帶領盟軍贏得勝利的主要領導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力最強的國家,而英國是美國的緊密同盟,因此美國與英國可以說主導了北約的大半政策與走向。當時的法國在戰後情勢混亂,西德是戰敗國,都無力跟美國與英國抗衡。這樣的情勢一直維持到1960年代初期,法國的國力開始恢復,逐漸希望與美國與英國平起平坐,卻一直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於是在1966年,法國以應該保有國防自主性為由,宣布退出北約。
雖然法國退出北約,但是歐洲多數國家都無力獨自對抗前蘇聯的威脅,所以仍然依靠由美國與英國所主導的北約,來保護自己的安全。但歐洲國家也有感於一個分裂的歐洲,不止無法對抗前蘇聯的威脅,在經濟、外交等領域,也宛如一團散沙,必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擁有競爭力並奪回主導權,這也導致歐洲共同體的誕生。歐洲共同體一開始是從整合歐洲的煤炭、鋼鐵業起步,後來一步步擴張到原子能與經濟金融等領域,這也是歐盟的前身。
歐盟的整合是由一連串的條約,逐步堆砌而成,但一般而言,都認為1992年所簽定的「馬斯垂克條約」,是歐盟誕生的起點。隔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盟。而前蘇聯是在1991年解體,這兩者之間可以說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前蘇聯的威脅解除,才讓組成歐盟的夢想成真。由於華沙組織也在同一年解散,讓北約的敵手消失,接下來雖然曾出現過幾次戰爭危機,如巴爾幹半島的內戰,但都沒有對歐洲國家構成真正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