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真的是只憑一股勇氣跟衝動就出發了嗎?當然不是!超過三十歲,要放棄穩定的工作、正在變好的職涯出國唸書,絕對是需要謹慎思考、審視手中所有籌碼的重大決定—時間、金錢、家庭、職涯、機會,還有,失敗後的退路?
還沒開始就先思考失敗,絕對不是太過小心或太悲觀,因為必須先了解失敗的話會失去什麼?最壞狀況有哪些?建議有志出國留學、甚至在異國開創人生的朋友,都要先把「為什麼要出國」這個問題理清楚,只要大方向想通了,很多事都會有答案。
舉例來說,到美國唸書,就讀的科系會影響到自己能否留在美國工作,大多數文科的學生在畢業後只會拿到一年的OPT簽證,如果是念STEM科系的數據、理工類別,通常能拿到三年的OPT簽證,也比較容易獲得公司贊助工作簽證,所以如果出國的目的是「要在美國找到工作」,就要很謹慎選擇這幾年比較好找工作的數據分析、電腦科學相關科系。
當時我出國的動機是「想說流利英文」,所以科系選了我有興趣的媒體管理學系,對畢業後的簽證、就職沒有太深思熟慮,只先確認了如果在紐約念完書後找不到工作,最壞的狀況就是回臺灣繼續當記者,新聞業是我很喜歡的工作,留學貸款慢慢還一定可以還得完,還多了兩年在美國生活的經歷,其實也沒什麼損失。
跳脫舒適圈並非人生必須
這幾年在臺灣,「跳脫舒適圈」是熱門話題,不少有出國背景的人紛紛變成網紅,大力提倡追求夢想、出國就能培養國際觀、世界觀等。但我認為「跳脫舒適圈」是必須付出成本跟代價的,我放棄了穩定的年薪與年資,背了留學貸款,也犧牲了原本穩定的生活,我肯賭,也沒有後悔,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本錢。
我曾看過有人分享他在臺灣工作幾年後決定出走,毅然決然訂了機票到美國找工作,窩在朋友家幾個月後,拿到大公司offer,過著人生勝利組的生活。但他沒告訴大家的是,從小他就念國際學校、英文不輸美國人,大學也是在美國念的,最重要的是他有綠卡,美國公司根本不需要贊助簽證,所以他的履歷從一開始就不會被放在那疊會直接被篩掉的外國人裡, 他跳脫舒適圈的成本,跟一般在臺灣長大的人絕對不一樣,成功機率更不可能相同。
當「跳脫舒適圈」成為顯學,請務必拿出濾網篩過眼前的雞湯,因為別人的營養品很可能是你的毒藥,每個故事背後都有沒告訴你的事。更何況每個人的人生際遇、規畫、經濟狀況不同,離開舒適圈這個法則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選擇挑戰的人很棒,過程中一定會看到與眾不同的風景,所有經驗都會變成養分;但選擇維持現狀的人也不該覺得懊惱,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過好眼前的生活也必須付出很多努力。沒有經過縝密思考的跳脫舒適圈,只不過是有勇無謀。
作者介紹|翁琬柔
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研究所、美國Fordham University媒體管理研究所碩士。曾在TVBS、東森新聞等媒體擔任國際新聞編譯與記者,並親赴各大重要事件現場採訪,如熊本大地震、金正男暗殺事件、朴槿惠被彈劾、文在寅金正恩高峰會等。
另著有《身為國際新聞記者》,目前任職於美國新創產業,持續用心感受大蘋果裡的每一個小故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勇闖大蘋果!紐約的受挫力養成課》(原標題:出國,只為跳脫舒適圈)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