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現代社會有「35歲焦慮」現象,很多年輕人認為,只要年齡超過35歲,應徵工作就沒人要,很難找到好工作,薪水也不容易上去。但真實的中年職涯並不是這樣。這種焦慮其實是廣告商塑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推銷理財商品或職涯規劃服務。
前浪的唯一出路真的只是被拍在沙灘上嗎?
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不光能力超群,還學會搶答了,這不,身邊不少二十幾歲的小朋友竟然開始擔心「三十五歲危機」了。
所謂「三十五歲危機」,原本指的是三十五歲左右時,許多人發現自己的工作進入半永久瓶頸期。工作熱情缺乏、競爭日益激烈、自身健康退化、家庭壓力增加......讓這個年齡層的人開始產生危機感。
創造「三十五歲危機」名詞的人一定沒想過,幾年後這份危機感會蔓延到二十多歲的人身上。
事情的起因是某篇文章爆料,某網路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在大學招募時宣傳公司平均年齡低、工作氛圍年輕陽光,結果被學生反問:「那你們公司年齡大的員工都去哪了?」直接把原本自信滿滿的人資當場問傻眼。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惶恐地開始向周邊詢問:「他們都老了嗎?他們在哪裡呀?」
前浪成了後浪和被辭退之間的一堵牆:前浪在,被辭退離你很遠;前浪不在,你將面對被辭退這個事實。
「三十五歲危機」逐漸成了一把懸而不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少人雖然年紀才剛剛觸及三十五歲的大半,卻已經開始真心實意地為前輩們以及終將走向三十五歲的自己擔憂了。
但先別忙著跟風焦慮,仔細想想,普通人到三十五歲就有很大的機率會被淘汰嗎?怎麼可能,絕大多數的職場人,在三十五歲之後依舊在職場奮鬥。
而所謂的「只招三十五歲以下」徵才歧視,也難以束縛住大多數三十五以上的人,這種徵才歧視只是針對某些職位的,三十五歲左右的熟手更傾向內推或者被獵頭相中,還有自由創業的。三十五歲左右也許會經歷工作上的重新抉擇,但遠不至於走投無路—— 除非把升職加薪以外的所有情況,都定義為失敗或失業。
提前為中年危機焦慮,背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販賣焦慮。
號稱「三十五歲賺夠一輩子錢、躲避中年危機」的,多半是理財廣告;而號稱「三十五歲被裁員,才發現入錯行」的,多半是職涯規劃廣告。它們與時俱進,隨著當下環境而改變宣傳策略,目的就是願者上鉤。
他們之所以會向年輕人下手,是因為年輕人對中年一無所知才會掉入陷阱,真正的中年人都在忙著埋頭幹活,哪有空理你。
為未來做長遠打算,本來不是壞事,但當「三十五歲危機」的概念被妖魔化,會對生活的正常抉擇造成干擾,得不償失。與其提心吊膽,擔心哪天會被失業的大錘砸中,不如增加抵禦風險的資本,讓自己不要成為機率問題中的那個可能。
你永遠也捉摸不透到底什麼樣的人,是能安穩在職場裡來去自如的。
出賣體力,榨乾自己?勤勤懇懇,卑躬屈膝?還是乾脆倚老賣老,頤指氣使?不思進取,怨天尤人?
在失去了青春有時就等於失去了一切的環境裡,其實在哪裡都有可能「一敗塗地」。至於有沒有能在地上姿勢優雅一點的辦法,我想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若還能保有餘味,就夠了。」
作者介紹|徐多多
外表高冷,內心柔軟,寫有情緒、有態度、有溫度的文字,保持深刻、有趣而又不失尖銳的文風,宣導不頹、不喪、不怨的生活。生活注定是一場又一場的黑色幽默,重要的是盡量忘記黑色,記得幽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練習被看見: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在別人看得到的地方閃閃發光》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