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技術基礎很強,但在整個1990年代,柯達在數位業務方面的決策並不協調一致,而且存在缺陷。已經有無數文章討論過柯達的傳統思維、內部政治和競爭壓力的結合,是如何阻礙公司的數位化轉型。這些問題突出變革管理普遍遇到的挑戰,但它們並不是促使柯達破產的因素。如果你著重這部分,就把焦點擺錯了。
柯達在2000年開啟新的數位化篇章,新任執行長卡普(Dan Carp)打開十年奇蹟成功轉型之門,在這十年中,柯達成為數位市場的冠軍。2005年,柯達在美國數位相機銷售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領先競爭對手佳能(Canon)和索尼。它接受適應數位世界的痛苦,並於2006年關閉全球各地的底片工廠,裁減27,000個工作。2007年,柯達以23.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旗下賺錢的醫療影像業務,並加碼投入數位領域。這進一步證明柯達對數位沖印的決心。
有兩項關鍵的發現讓柯達欣然接受數位沖印。首先,該公司發現家用列印耗材的利潤極為豐厚。其次,柯達發現,它的許多核心能力可以轉移到新的數位世界,甚至也無縫接軌地傳遞到數位時代。
到2004年,柯達已成為全球領先的相片沖印機(類似台灣便利商店的立可得機台)廠商,收入達4億美元。再到2010年,柯達已經在噴墨印表機市場上爭得第四名,加入惠普、利盟(Lexmark)和佳能等大廠之列。培瑞斯在2011年對分析師表示:「你會看到這項〔數位相片沖印〕業務將成為本公司賺錢的業務。」
證據很明顯:柯達並沒有「錯過」數位浪潮。當大家聲稱技術大躍進是不可能實現的,柯達則展現出不可能的事情是可以實現的。柯達的管理層做了困難的工作,讓利潤基礎從膠捲沖洗轉變為數位沖印,而且成功了。然而,柯達終究仍然失敗。
編按:柯達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2010年代行動裝置、社群媒體崛起,消費者不再將照片列印出來,而是存在手機與上傳FB,但柯達卻依賴照片列印的耗材獲利,與傳統相機靠底片獲利的商業模式相當,最終趕不上時代變化而破產。完整內容可參閱《生態系競爭策略》一書。
作者介紹:隆.艾德納(Ron Adner)
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策略與創業教授,他的研究與教學屢獲殊榮,文章常刊登於《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富比士》雜誌與《哈佛商業評論》,著有《創新拼圖下一步:把靈感變現的關鍵步驟》。他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並擔任多家企業顧問,也是策略見解集團(Strategy Insight Group)的創辦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生態系競爭策略:重新定義價值結構,在轉型中辨識正確的賽局,掌握策略工具,贏得先機》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