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相聚相愛,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不過再怎麼說終究是兩個個體。
你想喔,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啊、親生的兄弟姊妹啊,都難免會大吵了,何況是沒有血脈、生長背景完全不同才再一起的另一半呢?
那麼,也許交往前覺得對方很棒,相處後才發現—糟糕!內容物與包裝不符!那怎麼辦?
或是說、有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讓我知道這份關係要修補、還是要離開?
有的,我們可以運用,來檢核兩人的衝突。
邏輯層次由Rober Diltz、依照Gregory Bateson對於生態心智的邏輯階序進行修正再改造(也就是二創啦!)而生。
這個三角形金字塔,主要可以分成上面三層、跟下面三層。
你稍微看一下後,就可以開始想一下。
每一次你跟另一半爭吵、起衝突的點會是在上面部分、還是下面部份了。
如果,妳跟他的衝突主要在下面三層,那就表示這些衝突都是「看得到」、「聽得到」、「接觸得到」的。簡單講,這些問題偏向外在。
只要腦袋一轉,著手去改變,就可以把兩個人的衝突降低。
下面三層的衝突問題大概長這樣:
環境層級:
例如:家裡的地板很髒、貓貓大便了、那個人闖紅燈(與你無關)、強尼戴普贏了(與你無關)、烏東戰爭打三個月了(與你無關)。
說明:這些事情被妳看到聽到,但其實嚴格說跟妳無關。照理來說「沒有」也「不應該」跟你內心的想法有什麼串聯。
行為/情緒層級:
例如:你擦地、你肚子餓、你頭痛、你在煮飯、你在跳舞、妳情緒低落、妳超興奮。
說明:簡單講,就是妳的行動、以及情緒。
能力層級:
例如:妳會彈吉他、妳懂程式設計、妳知道怎麼寫作、妳能一口氣乾一支高粱(真的假的?)
說明:透過每次行為養成的能力。一樣的,他也具備「可以嶄露出來證明」的外在特質。
我的建議是,如果妳跟他的衝突,是發生在「環境」、「行為」、「能力」這三個層級。
像是他襪子都亂丟啊、喜歡馬桶蓋掀起來不放啊、不愛洗澡啊、喜歡騎摩托車腳開很開啊這類的,都還有救。
下三層級出問題、即早發現、即早溝通
But,人生就是怕那個But。If 你發現衝突都在上面三個層級發生怎麼辦?
也就是例如,他回家喜歡把溼答答的襪子,像晾衣服那樣放在電視上面。然後他告訴你,他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家族從小就有這個習俗。
像這種例子有解嗎?老實說,這種就難了。
一樣是做出某種行為、一樣是塑成某種環境,但他就不單是「不習慣一回家就把襪子丟洗衣機」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