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小鎮,住著一位名叫穆哈蘭(Muharrem)的失聰青年,大家為了給他驚喜,全鎮的人都偷偷學了1個月的手語。
這天,穆哈蘭一如往常和姐姐歐蘭(Ozlem)一同上街。兩人甫踏出家門,迎面而來的老先生就用手語跟穆哈蘭打招呼:「早安!」,讓他頻頻回頭、還以為自己看錯了呢。
接著兩人來到麵包店,店員也若無其事地用手語向他介紹剛出爐的麵包:「我們有熱騰騰的貝果。」離開麵包店,當穆哈蘭幫一名路人撿起他「不經意」掉落的水果,路人再次打出手語向他道謝:「我送你一顆蘋果」,終於讓他忍不住轉頭問姐姐:「你知道他嗎?他也聽不見嗎?」
他開始覺得疑惑,「怎麼今天遇到這麼多失聰的人?」
穆哈蘭的奇幻旅程依然繼續著,一位女生「不小心」撞了他,用手語對他說了「抱歉」;搭上計程車,司機用手語問他要去哪裡……直到最後,小鎮居民紛紛上前圍繞在穆哈蘭身邊,知道真相的穆哈蘭流下感動的淚水、哭得不能自已……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感到眼眶有點熱熱的呢?
影片中,穆哈蘭因為能夠與全鎮居民用手語直接溝通,度過了美好的一天。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手語就和我們的口語一樣,都是人類的自然語言,早在古代就已經有手語的存在,並非失聰朋友的專用語言。古代人最初是靠著手勢彼此溝通、傳達意見,後來口語才慢慢產生、演變成主流。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張榮興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手語只是一種動作模擬,因此認為全世界的手語都相同。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手語跟口語一樣,都有語言上的差異,光是台灣南部和北部的手語就不太一樣了,中文跟英文擁有不同的文法與表達方式,中文手語跟英文手語也存在同樣的差異。
手語溝通仍有許多不足,一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認識手語,二來手語需要配合誇張的表情,表情替代了口語的語氣及聲調,占50%的輔助作用。也有些手語過於複雜,手語使用者一口氣打出一連串的手勢,卻只講了半句話,在使用上令人感到十分疲憊。如今,失聰人士通用的手語有數百種,而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是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主要是因為表達起來較簡單容易。
在美國和香港都有許多學校教導小朋友英語手語,用以提升小朋友學習英文的興趣,也能增強小朋友的溝通、表達能力。許多機構也推廣民眾學習手語,推廣無障礙的溝通環境,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
這支影片其實是三星電子(Samsung)為了宣傳為失聰朋友打造的無障礙客服中心,而推出的廣告,有人批評行銷意味過於濃厚。不過無論如何,這支廣告給了穆哈蘭難忘的一天,也提醒我們只要多做一點小事,就能為別人帶來莫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