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關防曬劑的影響,我們還必須考慮一件事情:生物累積性。
防曬劑的生物累積性與對生物造成的影響
海洋存在的防曬劑不單只是因為海上活動所留下的,還有部分是來自於汙水處理廠所排出 (5) ,我們平常洗澡、洗臉、洗衣、清潔和排泄(部分會被人體微量吸收的防曬劑經皮吸收後排出)都可能有防曬劑 (6) 。汙水處理能攔截大部分防曬劑,但無法完全排除 (7) 。由於大部分的防曬成分都是脂溶性,能和脂肪組織相容,且易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若是高穩定性的成分會更容易堆積在生物體內不易排出。因此目前有關化學性防曬劑的開發,都努力朝向讓分子更大,更不容易被皮膚吸收。這部分的差異,可以回去複習一下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的比較。
香港有研究檢測出,在魚、貽貝和蛤蠣體內有 Benzophenone-3 、 Benzophenone-8 、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 Octocrylene 、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和 Ethylhexyl Dimethyl PABA 等防曬劑 (8),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存在魚體內的防曬劑濃度是海洋的5000倍以上 (9) 。
英國環保署曾在2008年利用防曬劑的分子結構、物理化學性質經過計算、預測和實驗數據綜合評估防曬劑的環境暴露風險 (10) 。他們總共選出 10 種應優先研究的防曬劑,這 10 種成分可能因生物累積性高、使用量高、暴露濃度高或毒性高等因素而被列入(見下表)。有些成分的高毒性已有研究證實,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和 Benzophenone-3 相較其他成分,都有較高的毒性反應 (8、11) 。
防曬劑對海洋環境或生物的最終影響目前大部分都還不夠清楚 (8) ,不過若將生物累積性、地球食物鏈和帶有微量雌激素活性的防曬劑放在一起看,長期來說,對海洋或整個人類生活的影響也許會越來越大,確實是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議題 (12-13) 。
以下這個表格,我們整理了上述相關研究中提到的16種防曬劑,做出這個表格,供有興趣的民眾與專業人士參考。
講這麼多,那到底去海邊要不要擦防曬?怎麼防曬?怎麼挑防曬產品?
截至目前的醫學研究,我們會建議你「要防曬」。防曬的原則還是最基本的防曬ABC 這個心法。
A(Avoid):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進行超過20分鐘的戶外活動。如果是夏天,可能要視情況延後到下午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