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飆、股市崩,為何市場災難不斷重演?800年的經濟史,暗示金融圈3大謊言

2022-07-11 12:40

? 人氣

驅動這個債務超級週期的因素有幾個,包括人口統計學問題,以及中產階級實質工資停滯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技術與全球化的產物)。以美國來說,家庭必須貸款才有能力增加消費。「何不食肉糜」變成了「何不食信用」。金融創新讓人更有辦法擴大信用的使用,而充足的外國資本供給也讓信用變得更加便宜。最重要的是 - 這就是第一個謊言 - 個人與機構的自滿(因長時間的總體經濟穩定與上漲的資產價格而產生的自滿),讓這種義無反顧的舉債行為看似合乎常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誠如經濟學家明斯基(一個在世時默默無聞的先知)所述,這個週期通常始於一個基本上正面的發展,例如一個新市場,或是新技術受到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繁榮與總體經濟穩定期,會促使貸款人與放款人對未來做出愈來愈樂觀的假設,例如「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或「金融創新已使風險降低」之類的假設。於是,債務與資產價格將持續上漲,並一度互相提攜、彼此強化。

等到經濟情勢終於反轉,因債務累積而發生的弱點才被攤在陽光下。當世人終於體察到這些弱點的存在,放款人便會急忙修正他們對未來的期望,並縮減放款 - 這就是所謂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此時,貸款人會減少支出,更極端一點的則是會違約不償債。而這些反應會導致經濟陷入更深且更漫長的衰退。

當這場危機爆發,政策制定者迅速揚棄「大穩定」時期盛行的觀點,爭先恐後搶著重新記取大蕭條的教誨。於是,明斯基的觀點蔚為主流。「大穩定」的新世代思想奠基於對市場根深柢固的信仰。一如托馬索在杜拜那個會議室裡所預見的,在大穩定期,主管機關被「金融業能自發性自我調節與修正」的迷思俘虜,放棄了他們監理與監督的責任。

延伸閱讀:房子是蓋來住的,為何會變成金融商品炒作?G7央行總裁指出市場機制弊病

第二個謊言:市場永遠能出清

第二個謊言是相信「市場永遠能出清」,換句話說,即相信所有交易商品的供給永遠等於它的需求,且市場會處於一個永遠不會有超額供給或需求的「正確價格」水準。認定市場永遠能出清的信念會產生兩個危險的後果。第一個後果是,認定市場永遠能出清的人,可能會假設市場永遠處於均衡狀態 - 換言之,他們假設市場「將永遠正確」。而如果一個人假設市場是有效率的,他就不可能發現泡沫的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出手處理泡沫的潛在導因。第二個後果是,如果市場永遠能出清,市場應該具備一種天然的穩定性。在這個情況下,唯有市場表現得扭曲或不完美,才能證明市場不能永遠出清。那種思想是導致政策制定者在實務上對這場危機爆發前的房市與信用熱潮漠不關心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