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聚會完總是心好累?3種你該斷捨離的「無效社交」,這類朋友絕交也沒關係

2022-07-11 17:21

? 人氣

社交場合這麼多,回家後總是鬆一口氣嗎?3種你該斷捨離的「無效社交」,不適合的朋友絕交也沒關係。(示意圖/取自pexels)

社交場合這麼多,回家後總是鬆一口氣嗎?3種你該斷捨離的「無效社交」,不適合的朋友絕交也沒關係。(示意圖/取自pexels)

從小到大,我們會遇到的人多不勝數,時不時就要處理人與人之間會發生的光怪陸離事件,在這些經歷的洗禮下,我們明白了每種社交狀態有它的用處,更清楚了哪種是自己想要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己覺得舒服最重要,零社交生活

步入社會,開始工作數年後,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就好像進入了固定模式,除了上班會與同事或工作上需要接觸的人講話外,就幾乎沒有開口與人交談。

不知道是不是隨著年紀漸長,經歷的事情多了,也更明白現實中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一潭深不見底的湖水,只要一個不小心,栽了進去,就有可能一去不復返。就是這樣的危機感,讓我們愈來愈不想去處理這累人又吃力不討好的關係,又或許是像曾掀起一陣風潮的《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程又青對初老症狀所定義的第八條:「懶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為懶得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

交新朋友,或許說是「有利益關係的朋友」,不如就宅在自己的那一方天地,還來得更自在,不用再花費多餘的時間,如履薄冰地運用所謂的與人交往的守則,無止盡的取悅哪個誰。周末不想出門與人交流,因為化妝和穿搭衣服實在是太麻煩了,還不如蓬頭垢面地一邊追劇,一邊吃外送來得暢快,或是沒有什麼原因,就是懶得社交,只想以自己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去生活。

人際斷捨離,不再無效社交

在社會歷練久了,愈來愈懂得在人際關係上趨吉避凶,不再有「人到用時方恨少」的想法,而將四處交友當成累積人脈,在賣力討好後,才發現其實要來的只是通訊錄,一點用也沒有。我們開始明白社交要重質不重量,在任何場合要拿捏說話尺度,才不會無意間得罪人,畢竟我們不知道誰會在那個時刻就幫自己一把。

我們懂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是要享受其中,而不是彼此拖累,只要是會消耗自己能量,不能帶來助益或愉悅感的人事物,都能直接了當的拒絕。我們也學會了將人際關係分門別類,清除無效的,把工作與私人生活分開來。

生命中的人來來去去,有些人短暫交集,有些人陪你度過了某些時刻,也有些人不曾離開,一直留到了現在。當你想傾訴一些苦惱煩憂,在翻找相識名單時,有個可以不用思前想後,能坦然打擾的朋友有多少個?如同魯迅在遇到理解自己創作的瞿秋白時,寫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那般的難得,就算交心的只有一個,也就很夠了。

勤於社交的歐巴桑模式

只是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的社交狀態也一再的轉變,學生時代的一約就走;出社會後,開始思考這場局是不是能帶來些什麼,才打算赴約;或是明明有局,卻為要如何拒絕而煩惱不已,最後也只能認命的出門,甚至是躺在家當鹹魚,反而自在又舒服。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社交狀態,但它也不是不變的。有些人可能個性使然,不擅言詞,或是種種原因,對於社交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可是隨著年歲漸長,心靈福至,就像是要補足以往在人際關係上的缺憾,開啟了歐巴桑模式,愈來愈愛社交,很愛與人聊天,只是在社會的教導下,知道不能「口無遮攔」,保有一定距離,不問人隱私,但天南地北什麼都能聊,也許在別人的眼中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可只要抱持著「沒有投入就要有報酬」的想法,有何不可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女子學(原標題:30 歲後,別再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杜絕「無效社交」,摸索合適的社交狀態)

責任編輯/林瑩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