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凶殺案頻傳,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說,希望民眾減少接收凶殺案相關訊息,媒體報導也應自律,以免人心惶惶、造成模仿效應,精神疾病和重大案件未必有關,不應貿然扣連。
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劉建國今天下午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詢時表示,近幾日內台灣殺人案件頻傳,造成社會不安,甚至有民眾會質疑「是不是有精障手冊就可以殺人」,政府應導正視聽。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說,完全沒有這樣的情況,不是說有精神障礙者犯法就不會被懲罰,但也不是說有精神障礙就會傷人,「社會也不能污名化,精障跟殺人沒有直接相關」,完全兩回事,希望不要混為一談,造成社會更大的混亂。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則表示,因媒體發達,相關案件一再詳細被報導,連砍殺過程、從哪個部位下刀等都鉅細靡遺,容易引起模仿效應;且媒體報導常特別標記傷人者有「精神疾病」,但疾病和犯案相關性的扣連應該要小心,「為什麼不說這些人都有香港腳呢?」
諶立中指出,以犯罪率來說,精神疾病者確實比一般人高,但都是「微罪」,如因意識不清醒,可能拿了別人東西或騷擾他人;若以嚴重的凶殺或傷害案件,精神疾病者的犯罪率並沒有比一般人來得高,卻會被特別標記,形成「比較危險」的刻板印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諶立中說,根據統計,精神疾病患者反而比較容易被傷害,他們的壽命比較短、傷害致死的比例也高,可能是因搞不清楚狀況得罪人或發生意外,這部分卻不受重視。
連續凶殺案發生,諶立中說,除了媒體報導應自律,避免人心惶惶;因春、夏之際的4至7月,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緒會比較不穩定,荷爾蒙變化比較大,復發的比例也會比較高。若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家人一定要多關心,鼓勵就醫、及早治療,且患者不要輕易停藥。
諶立中表示,有些個案自認病況已經穩定,就輕易停藥,但症狀穩定可能只是暫時現象,精神疾病大部分不容易斷根,如果要停藥,一定要在醫師評估下緩慢進行,如症狀穩定好幾年,藥慢慢減,絕對不是斷然停藥,病根還在就容易復發。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