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失的愛,該怎麼找回來?心理專家道出只有這樣做,才能療癒原生家庭的創傷

2022-07-31 10:30

? 人氣

我們只有承認傷害的存在,才有機會與它們對話、自我成長。(圖/取自pakutaso)

我們只有承認傷害的存在,才有機會與它們對話、自我成長。(圖/取自pakutaso)

「小時候缺愛」其實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到底缺多少算是缺愛,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而「不被愛」的感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體驗過,但每個人的轉歸又都是不一樣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些早年曾經歷過極端創傷經驗的人,在成年後並沒有發展出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而另一些人,從小獲得現實方面的滿足並不比別人少,但是成年後依然可能會存在適應困難。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人格基礎出生的,成年後的生活,既與曾經的外在成長環境有關,又與一個人內在的成長水準有關。

每個人對於「缺愛」的定義不同

如果在諮商室裡與一個來訪者去討論「缺愛」這件事,會發現許多感受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有時,心理師明明感覺面前這個人缺少內在愛的資源,可是當事人自己卻感覺「我從小就被滿足」;也有時候,心理師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面前這個人有很多是被滿足過之後,才能發展出來的能力,可是當事人就是感覺愛「太少了」。

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同,是因為一方面每個人內在的期待不一樣,對現實的感受會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保護自己,讓自己遠離痛苦的方式也不同(這個保護方式稱為「防禦機制」)。前面說的第一種情況,就是當事人動用了一種叫做「否認」的防禦機制,幫助自己與痛苦的經驗保持不接觸,好讓自己可以活得輕鬆一些。所以,「小時候缺愛」這件事,真不是單純憑感覺就能確定的。

為什麼父母不該過度保護孩子?

另外,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很多挫敗的經驗,恰當的挫敗經驗對這個人的成長是有好處的,可以幫助他學習適應現實的世界。如果這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保護,缺少挫敗的經驗,他可能就會缺少很多適應現實的能力,成為「溫室中的花朵」。

當這個孩子最終長大成人,父母再也不可能全面保護他的時候,那個遲來的挫敗感可能讓他連學習適應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孩子,這個社會對成年人不會像對孩子那麼包容,此時再經歷別人小時候就經歷過的挫敗,對他的打擊會更大。所以,有時候「適當少給孩子一點滿足,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當然,這個「少」,是相對於過度而言。

我們都會帶著痛苦的經驗成長

在成長中某些特定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不被愛」、「缺少愛」這樣的經驗。但同時,每個人內在成長的力量都是非常強大的,所以每個人都在成長,帶著那些痛苦的經驗成長。

這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要發展的目標:允許痛苦經驗存在,帶著痛苦,不斷成長。這就是人格不斷完善和成長的過程。

承認傷害曾經發生,承認痛苦存在。我們只有承認它們的存在,才有機會與它們相遇,與它們對話。如果我們感覺那些經驗太痛苦了,要遠離它,那麼我們也就失去了真正理解痛苦背後的需要,從而更好地管理那些痛苦的經驗,並從另外的管道滿足自己愛自己的可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