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經過幾輪淘洗,已經變得高度資本和技術密集,難以透過一次性資本大量投入,就在短時間內追上。光一台先進設備成本,例如艾司摩爾光刻機,就要價超過1億美元,蓋一座超級工廠要數百億美元。去年,研究公司IC Insights在報告中指出,其他公司至少需要投入每年300億美元、連續五年,才有可能追得上台積電和三星。
隨著各家製造商因應晶片短缺而大舉擴張產能、大量新建工廠,市場出現了「未來幾年晶片將過剩」的說法。不過,考慮到晶片需求在近幾年大幅成長,以及未來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都亟需晶片的投入,長遠來看應該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雖然美國政府現在進入市場,似乎為時已晚,但不這麼做的話,只會更大幅拉開與他國的距離。根據SIA,如果沒國政府不補貼,想在十年內建造、營運一座晶片工廠,需要花費的成本會比台韓高出30%。另外,法案限制補貼對象在中國建廠,讓三星、海力士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的投資。
許多人批評晶片法案無法讓美國更有半導體競爭力,但法案的推動,更像一場國安、政治行動。隨著中美在政治、經濟對立加劇,這場席捲全球的晶片戰,可能會越來越激烈。
8/23(二)菁英沙龍線上講座》解碼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半導體之戰
立即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參與會員專屬活動!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