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成為各國角逐的國家級戰略物資,為了與中國抗衡,美國總統拜登9日在白宮簽署「晶片法案」,將豪擲520億美元支持美國半導體產業,但是各國扶植半導體業發展早已行之多年,美國的投資會不會太少、太晚,或是根本沒有對症下藥?
全球半導體製造,有四分之三掌握在台灣、中國、韓國、日本手中,美國佔13%。疫情之後,晶片重要性大為突出,晶片競賽白熱化,產能大幅擴張,2021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超出預期的1460美元、達到1530億美元,比疫情前增加50%、是五年前的2倍。
在美國箝制下,中國立下半導體自主化的目標,大力扶持相關產業,擺脫對他國的依賴,企圖打造自成一格的供應鍊。中國政府提供現金補貼、稅收減免及貸款優惠,根據SIA對中國政府支出的估計,2014至2030年,半導體總支出會達到1500億美元。2021年,中國半導體銷售額高達1925億美元,年增27.1%,成為全球最大晶片銷售市場。雖然中國半導體技術目前仍落後台灣,但成長速度非常快。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全世界十四億台智慧型手機中的晶片,幾乎出自台積電之手,汽車自動化需要的微控制器,也有60%由台積電製造。半導體是台灣經濟和軍事的命脈,國家的扶持力道不在話下,自從2020年已經為兩座工廠提供20億美元的稅務減免。
台積電年初預估2022年資本支出達 440 億美元,比前一年300億美元大增,不過年中法說會上表示,部分支出將遞延至2023年。原先規畫三年內投入1000億美元擴張半導體研發和生產,在晶片荒後,迅速調高金額至1120億美元。
2022年,台積電產能持續擴張,三間新工廠:高雄、新竹寶山和日本熊本廠陸續開工,亞利桑那廠持續興建中。另外,歐盟也積極遊說台積電赴歐洲設廠,不過目前還停在評估階段,德國和義大利都是可能選址地點。
《華爾街日報》原文:全球大力補貼芯片工廠,美國能分到多少投資?
南韓政府這幾天宣布韓版「晶片法案」,除了提供水電費用減免外,也大幅提高半體體業免稅率,提供三星及海力士等大型企業減免率從8%提升到20%,小型製造商則從16%提高至30%,預計會實施至2030年。
三星在半導體生產領域僅次於台積電,並訂下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半導體廠的目標。三星規劃2022年資本支出為379億美元,並公布未來將投入2000億,在三星美國生產基地:德州,新建11個工廠的計畫,不過可能至少要十年後才會落成啟用。
至於美國最大半導體製造商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急起直追、也積極建造新工廠。除了宣布投入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蓋晶圓廠,也有在俄亥俄、歐洲等地,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設廠的計畫,預計在2026年將產能晶圓產能擴張30%。對英特爾來說,想不依賴亞洲、建立歐美自主供應鏈,成本會大幅提高,因此晶片法案的補貼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