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軍公教長輩,教出不懂投資的孩子!專家揭理財盲點:薪資結構、升遷規則

2022-08-22 09:40

? 人氣

而綜觀以上「軍」、「公」、「教」三個族群的養成,無一不是克盡本分,穩紮穩打地扮演好國家機器運作的各項職能,並落實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此一同時,無論是從質性的文獻調查,亦或是量化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到此三個族群,在以廣義或是狹義的定義之下,約略占有全台灣勞動人口比例的 5% 至 7%,又或者是家戶數比例的 7% 至 9% 左右。而此家戶數中典型的中心思想,亦或核心哲學思維的啟迪,可以說是絕大部分源於儒家思想。而此一觀念,更牽引著、或稱領導著對於生活習慣甚或各面向的觀念養成。特別是子女教育與學習的理念或是對理財的觀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綜合來說,此三族群所擁有的觀念或是習慣,大致以下列面向來進行說明,可以窺知一二。

特質一:恪遵師訓、心如止水

常言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何以為師?又或者欲傳何道?欲授何業?由何立場出發解惑?在過往,我們常聽到班上同學成績最為優秀,排名最理想的,通常是被師長特別拔擢或是認可的,無論是在引以為指標作為同儕的榜樣,又或者是在人生各個道路的選擇上,總是能獲得比其他同儕更多且更有利的資源。

但是,會讀書不一定代表著更能夠認識自己,多數的情況下,在掌握到讀書及考試的要領之後,能累積及堆疊最多成就感,又或是最快速贏得認同的方式,便是中華文化中,自古以來的科舉制度,也就是文人的考試制度。但為師者,在掌握了相關的技巧,並享受了相關的利益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此舉,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通俗且主流的意見,但事實上,卻隱含著的是:會讀書的人,在享受著既得利益所帶來的好處,使其成為師長之後,對於人生選擇的路徑上,推薦著我已經因此而獲得好處,而你也看得到。所以在具有可實現性的具體成就來說,最佳的選擇,又或者說最保守的選擇,就是跟師長一樣,還是讀書。

所以在求學期間,師長們多數曾經交待過,盡可能不要太過於花稍地參加非學術性質以外的活動或是社團,又或者是一切的決策,都要先以讀書為優先。在力排眾議,或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逐漸養成文人雅士的亮節風骨及高尚情操,至心如止水的地步。

特質二:努力付出、堅持不懈

「軍」、「公」、「教」三者在職業體制的設計上,有著根本制度運行的規範及軌跡存在。例如在軍職中的位階或是停年制度,無論你(妳)如何傑出及優秀,在職位成長的過程中,鮮少有機會破格晉任或是特例拔擢。長輩們無一不是在體制運行的過程中,持續地給予鼓勵,也同步地賦予鞭策的提醒,「再努力一下,接下來就輪到你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