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先例很有說服力,但是還不夠。即使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模式也毫無意義,除非你找到其背後的根本原因。股市想要從熊市底部 V 型反彈是有根本原因的。熊市的早期階段是由基本面惡化所推動。也許此時,經濟活動正在放緩,銷售與企業獲利能力也在放緩。股市預見它的到來,開始在價格上反映出經濟放緩的情況,慢慢的微幅下跌—用折磨人的頂部欺騙人們。此時新聞標題也經常宣稱:「這只是修正,快逢跌買進。」
在熊市的後期,市場情緒開始跟上糟糕的基本面。流動性通常會枯竭— 可能會導致信貸緊縮,甚至像 2008 年那樣造成徹底的危機(雖然不會每次都如此)。在熊市的最後階段,當從政者們試圖「解決」他們認為導致經濟低迷的任何問題時,你往往也會聽到許多政治遊說(願上天保佑我們)。不幸的是,考慮不周的立法或監管,或兩者都是,常常是造成熊市的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像是 2007 年 10 月的財務會計準則第 157 號(FAS 157,該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隨後的熊市與信貸危機)。所以,從政者們的政治活動帶來的威脅使股市更恐慌,因為市場預見到了一些新的削弱經濟的愚蠢政治行為。市場情緒開始變得非常負面,於是股市下跌得又猛又快—遠超過基本面的合理反應。歷史上確實有三分之二的熊市損失,發生在熊市期間的最後三分之一—即V型的左邊。熊市最後階段的損失也高於平均值。
圖 2.1 是假設的熊市底部—經典的 V 型。大多數熊市都是雙重、甚至三重底部—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就會轉化成 V 型。是什麼因素促使 V 型另一半的形成?基本面不好,但沒有大多數人認為的那麼糟。此外,在一個完全不可預測的時刻,猛烈、快速的下跌會變成猛烈、快速的飆升。通常是流動性急劇逆轉,使得情況有利於股市。此時不斷增加的流動性,加上不像人們所擔心如災難般糟糕的現實,創造了熊市後期近似鏡像的景象,一個「 V」型。
這表示熊市跌幅愈大,回升幅度通常也愈大。因此,即使是巨大的熊市損失,也能比許多人常認為的更快收復損失。圖 2.2、 2.3、 2.4,以及2.5所呈現的是真正的V型反彈—在1942年、 1974年、 2002年,以及 2009 年的熊市結束之後。
這會一直保持下去。圖 2.6 是我 1987 年出版的《華爾街的華爾滋》書中的一張圖表。這張圖呈現了 1907 年金融大恐慌(Panic of 1907)之際與後來的工業與鐵路類股。股票價格形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 V 型—最初反彈的速度和形狀,跟熊市最後階段的速度和形狀幾乎一致。在 2008 年與 2009 年時,有許多專家說,金融危機「這次不一樣」,從歷史上來看,更像 1907 年的金融危機—他們的結論是,在這樣的金融危機中,隨後的報酬率會更低迷。但如果他們研究 1907 年金融危機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他們將會得到結論,此次的危機最終是以完美的 V 型復甦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