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為何篩檢率不到4成?除了乳房X光攝影,還有這1種檢測方式

2022-08-30 15:11

? 人氣

台灣乳癌篩檢的方式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疼痛感明顯,許多女性因此卻步,導致篩檢率偏低。(示意圖/取自photo-ac)

台灣乳癌篩檢的方式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疼痛感明顯,許多女性因此卻步,導致篩檢率偏低。(示意圖/取自photo-ac)

乳癌是全球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和歐美國家好發於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相比,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落在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之間,比西方國家早好幾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乳癌篩檢的方式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疼痛感明顯,很多女性因此心生恐懼而卻步,導致篩檢率偏低。根據2021年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結果顯示, 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乳癌篩檢率僅占該年齡層人數38%。

國健署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台灣女性因為「不想痛」、「不需要」,林若凱提醒,乳癌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且從預防醫學的角度而言,早期檢測也是最經濟的方式,耗費的社會成本也最少。

不過,林若凱坦言:「乳房X光攝影判讀東方女性之乳房組織較有困難。」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東方女性乳房組織較緻密,必須透過技術熟練的操作員以最適角度攝影,加上放射科醫師憑藉經驗判讀檢查結果是否有異,才能有效從影像學檢查找出病灶。

傳統病理化驗快速安全,卻常令人不適

當乳房發現腫瘤或不明組織時,則必須抽取組織來進行病理化驗。乳房穿刺使用細針抽吸或粗針切片,因為快速、安全,是目前普遍採用的方式,「但過程中需要麻醉,是屬於侵入性的檢查,」林若凱提醒。此外,為了提高準確度,每顆腫瘤可能不只切片一次,而有些女性乳房有多顆腫瘤,較難逐一穿刺。

「即使有麻醉,還是很不舒服,」林若凱分享自己罹患乳腺炎,進行乳房穿刺的經驗。再加上,根據臨床報告,大約七成以上受檢者結果為良性,民眾難免感覺「等於白白挨了好幾針」。

透過血液檢驗DNA,也能了解腫瘤性質當惡性腫瘤增生時,癌細胞會將其DNA釋放至血液中,因此,透過抽血(血漿檢體)檢驗DNA甲基化的程度,也可以了解腫瘤性質。

甲基的化學式是CH3,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三個氫原子組成,「DNA甲基化也屬於染色體的一部分,」林若凱解釋,染色體受後天環境、飲食或生活習慣等影響,會產生許多甲基化修飾,在DNA上留下修飾標記。

她進一步說明:「大部分DNA甲基化修飾在周邊染色體上,可以穩定及保護染色體結構,但若發生在抑癌基因的啟動子周邊,就會抑制抑癌基因表現,提高罹癌風險。不過,惡性腫瘤DNA甲基化通常在罹癌初期就會出現,藉由抽血檢測,甚至可揪出零期乳癌。」

歷經七年多的研究,林若凱及團隊成員以台灣個案臨床檢體驗證,再加上美國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資料庫分析,從四十五萬個甲基化位點中,找到一百六十個異常基因,歷經層層篩選驗證,挑選出三個候選基因。經過三百多位乳癌患者驗證,證實敏感度已達92.3%,專一性也達91.7%。

作者介紹|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

林惠君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於《遠見雜誌》、中央通訊社,擔任醫藥與財經記者,擁有逾十五年採訪經驗,合著有《影響力策略:16個永續共榮的企業故事》、《與世界一起變好:北醫大SDGs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

黃筱珮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合著有《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書。熱愛採訪與寫作,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

吳佩琪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曾擔任電視台節目製作人,並為多家媒體與出版社營養健康類書籍特約記者及撰稿人,參與相關著作有《擊退10大難搞文明病:健康有方 中西醫聯手》、《植物蛋白質的神奇力量:兼具高營養與零負擔的人體第一營養素》等書。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原標題:愈來愈多女性朋友罹患乳癌, 除了乳房攝影,還有其他有效的檢測方式嗎?)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