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來考慮一下,當他已經買進了該檔股票之後會怎麼樣?首先,他不再是潛在的上漲推動因素了,但更為重要的是,潛在的上漲推動因素已經反轉為潛在的下跌推動因素了,因為現在他可能會賣出股票。
因此,價格可能已經出現了上漲,因為那位投資者和其他可能的投資者買進了該檔股票。但是市場已經開始走弱,因為所有那些具有購買潛力的買家現在都具有了拋售股票的可能性。
當然,我知道你會說,當某個人買進股票時,其他人不正是在賣出它嗎?事實上,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因為公司本身可能會發行新股。即使在一位買家和一位賣家之間的交易情況下,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著某種差別,因為在上漲的市場中,買家將可能在較高的價位上買進股票。那些在較高價位買進的人往往會是較脆弱的持倉者,他們更容易迅速的出場。在那些後來被稱為愚蠢價格的市場主要巔峰期裡,這種情況尤其如此。
現在,讓我們來依這種邏輯下結論。
該股票繼續上漲,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施加在投資者心靈上的催眠作用變得不可抗拒,愈來愈多的投資者買進了該股票。通常,在那一刻晴空萬里、形勢大好,由此而增加的亢奮和貪婪又促使投資者在愚蠢的價位上買進,在那個時刻他們可能看上去並不愚蠢,但在擺脫了所有這些情緒冷靜下來再看時,他們當時的所作所為的確愚蠢。
因此,隨著買進行為的繼續,那些潛在的上漲推動因素(不持有該股票但可能購買股票的人)不斷減少(那樣的買家不是對現有價格不感興趣,就是由於無法抵擋市場催眠式的誘惑而已經購買了股票),取而代之的是潛在的下跌推動因素(持有股票但可能賣出的人)不斷增加。
另外一點,現在持倉的這些人中許多都是脆弱持倉者:這意味著他們以愚蠢的價格買進股票,並且非常容易遭受價格回檔的傷害。不過,要使市場大幅下跌並不需要那麼多賣出者,例如,據我所知,在1987年全球大股災期間被拋售的股票不到10%!
再補充一點,假設某投資者在蘋果公司股價上漲過程中,以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股票。我想說的是他(或者她)不太可能在500美元及以上的價位上買進蘋果公司的股票。沒錯,只有極少數投資者能夠理性的行動,因為大部分投資者都深受情緒的影響而激動不安。事實上,那些賺走了全部錢的投資者就是那些克服了自身情緒的投資者。
如果某位投資者以200美元的價格賣出股票時其行為是理性的,那麼他不可能以500美元的價格再買進該股票,除非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發生了變化,但這不太可能。但如果他以200美元的價格賣出股票時其行為是情緒化的(這種情況是比較有可能的),他也不太可能在較高的價位上再次買進,因為這等於承認自己之前在較低價位上賣出是錯誤的,而人們討厭承認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