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重要結果請教授自行連結網址搜尋
招聯會確實對每個「多元表現」檔案有最大容量的規定,但是呂老師見過有人僅寫了還不滿一頁,就直接貼上網址連結,請教授自行上網搜尋更詳細的報告內容。或許是原始的power point檔案很大,超過容量規定,但讓人好奇的是:同學為何不擷取幾張精彩的圖片或一些重要內容貼在報告上,卻一昧相信教授一定會連結你所提供的網址,一定會「自動地」上網閱讀所附資料呢?
5. 校外課程或大學先修課程的學習內容不詳
有些程度較好的同學會參加校外研究單位(如中研院)的訓練課程,或是選修大學先修課程。同學主動修習這些課程是值得被鼓勵的,但在備審資料中往往只看到「錄取通知書」、「課程大綱」、「結業證書」等,卻隻字未提是受到何種訓練、學會何種新知等。如果審查教授無法瞭解你的學習內容,當然就無法做出正確衡量,所以請你務必寫出課程內容摘要、學習過程及心得分享。
6. 「一日遊」型的「志工活動」較不吸引教授
有些同學會參加「一日遊」型的志工活動,例如一日淨山、一日淨溪、一日淨灘、一日義工導覽等。參加這些活動應是值得被鼓勵的,但假設你在高中三年只參加過一天的此類活動,想當然耳是很難獲得教授肯定及加分的。反之,若你長期投入類似志工或義工活動,這確實能獲得教授的認可。
7. 「短期型」的營隊訓練及「演講」可看性不足
呂老師見到有的同學參加一場校外科普演講,就算是一項「多元表現」,或是參加一些學校舉辦的營隊活動,附上幾張活動照片,也當成是一項「多元表現」。請注意「多元表現」中的「表現」二字。你聆聽一場演講或參加一個營隊,你僅是「被動」的參與者,欠缺任何「主動表現」,怎能將這些活動當成是「多元表現」成果呢?
8. 小論文不是維基百科的彙整
有的同學會參加小論文競賽,這也是值得鼓勵的事。但整篇文章讀下來,感覺像是維基百科的剪貼簿,從網路上擷取或下載一些文字資料,再附上幾張圖表或照片,拼拼湊湊就算完成一份報告。
撰寫小論文時,第一步當然是搜尋網路資訊,但這樣遠遠不夠,你還需繼續擴大搜尋範圍,彙整不同資料,再進一步比對分析,甚至加上個人見解及想法,衍生出獨特創新的結論,這才是寫小論文的目的,所以寫小論文絕對不是copy and paste即可。
9. 「自主學習」太依賴網路資訊
網路無遠弗屆,尤其現代的年輕學子對谷歌大神依賴甚深。許多同學的「自主學習計畫」雖然頗具新意,但呂老師檢視該份成果報告的參考文獻時,若看到參考文獻均是一串串網址,就會好奇為何同學不去圖書館借閱一些書籍,因為一本好的參考書籍內容充實完整、分析條理清楚,可能足夠你寫出十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