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兒女成群,你卻依然單身…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人到中年,最大的課題就是「創造」與「產力」,其中「經營家庭」便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生產形式。然而,未婚者由於在情感上沒有場域展現生產力,在面對朋友成雙成對、親友詢問催促時,即可能因此產生空虛。
楊俐容分析,在人際互動上,年近40歲的單身者最常遇到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被看小」,尤其容易發生在與父母親同住的成人身上。四十歲左右的人,精神與生活上都已經獨立了,但如果你的衣服還是媽媽洗、出門還要爸爸接送,就容易被當成小孩,得不到認同與尊重。
第二是「被看怪」。即使在公司已經獨當一面、事業也小有成就,還是要面對外界「怎麼不結婚」的質疑眼光,心裡很不舒服。
最後則是「被濫用」。當父母親生病、兄弟姐妹需要人幫忙顧小孩時,往往只要一句「反正你還沒結婚」,就理所當然地落到頭上。
遇到這三種狀況,多數人自是滿腹委屈,不知如何調適。楊俐容認為,要享受40歲的單身生活,調適的關鍵就在於「接受現狀」,從人生整體的角度,重新定位現階段的角色。
針對第一種情況,可以自我定位為經濟、思想獨立的「成人」,不再事事尋求父母認同後才去執行。
第二種情況,有賴設定適當的人我界線,當他人咄咄追問私人感情態度時,只要一句「謝謝你的關心」和一個微笑,就可以禮貌地結束話題。
最後一種狀況,則必須學習向家人明確表達自己可以協助的程度,才不會淪為「免費的傭人」。
當年華老去,你卻在原地打轉…
前陣子,楊俐容參加大學畢業35周年同學會,一位當年成績最優異的女同學,才新婚不久;但在教會服侍的她卻滿足地說,「我不打算生小孩,因為我有一百多個孩子!」
楊俐容解釋,未婚中年人通常個性成熟、觀念開放,既沒有年輕人的衝動、也不似已婚中年人保守,無論是做志工,或有限度地照顧家族中的小孩,其實正是上下兩代間的最佳溝通折衝橋梁。
「接受現狀,日子就會很好過,」楊俐容說,如果一直想著年華老去、沒人愛我,就會陷在「想要卻得不到」的懊悔中原地打轉;如果做好「這輩子可能單身」的打算,但也不排除意外結婚的可能,人生才能繼續安定地往前走。
這,就是「四十不惑」的境界。
楊俐容 / 台灣大學心理系碩士。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親職教育、青少年及兒童諮商講師,有十多本相關著作。
採訪‧撰文/陳芳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