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模糊的記憶裡,國三那年同班2個男同學,突然相約離家出走,其中一個是雙胞胎哥哥,同班的弟弟仍正常上學。後來逃家同學給家長找到了,聽說被揍了一頓,好像是想去炸總統府的樣子……
其他同學間沒有太多耳語,那個保守年代,A段班的孩子,通常會自動跟真實世界保持安全距離,省得給大人更多機會教訓自己:「聯考都要到了,還不認真讀書……。」
無論如何,總統府沒被炸掉,兩個男生平安歸來,之後沒有出現壯志未酬的頹廢樣子,恢復平日一個愛打瞌睡、一個吵鬧調皮的模樣,也順利畢業升學。最後一次同學會,大家看起來都好好的。
不知道他們今日回憶過往,會想跟當時的自己說些甚麼?如果能獨處片刻,回憶一下國高中時期的心境,我們又會想跟當年的自己說些甚麼?美國紐約製片人康倫(Sean A. Conlon)製作一部短片,訪問年輕人想跟青澀時期的自己說些甚麼。
你喜歡高中時期的自己嗎?
這部影片《Dear High School Self》(暫譯:給中學時的自己)一共8人受訪,內容看得出來,有人很不喜歡青春期的經歷,即便事過境遷,仍然找不到正面的話來講那些日子。
穿鼻環的紅髮女子說:「……上大學後,一切都好太多了,我找到自我,跟以前完全不同,大家對我的看法也很不一樣……….我有更多朋友也更自信。」
有人承認自己幹太多蠢事:「高中可不是最美好的時光,但你一定可以做出更好判斷……拜託把手機收起來,想想自己因為手機被處罰多少次?開車別打簡訊,時間不對就別碰手機。」
有人心疼自己曾經非常擔心、憂慮,沒有好好享受自我探索的過程。有人跟自己保證:雖然過程事先難以想像,但一切都會沒事的!有人強調:就算結果跟自己想得不一樣,也不會怎樣,還是會快樂起來!
課業、友誼或愛情…可不是人生的全部
有人慎重交待過去太胖的自己:「去健身房做做運動吧!...朋友來約打球,不要拒絕,別整天坐在沙發上不動,多跟朋友一起,去做點有趣的事。」對於課業壓力,褐髮女說:「學業成績不是人生的全部…….。」
也有人想勸身陷友誼、愛情困擾的自己:「別把朋友情誼視為理所當然」、「不要衝動做決定,搬去跟男友同居這種,別這樣,不會有好下場。」
一定能以自己為榮
想跟青春期的自己說的話,只有一點大家看法一樣:「保證你之後一定會以自己為榮!未來就會知道自己很酷,沒有放棄的自己最棒了!」從外貌、友誼、自信到成就,每個人的努力都會看到結果。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看,人類腦部負責解讀外界訊息、做出行為判斷的前額葉,在青少年時期才開始發育,30歲左右才發育完成,青少年容易衝動,不見得是叛逆、不正常、或使壞行為,脾氣狂暴、失控(不守規矩)的另一面,反映的就是脆弱發育過程。
可喜可賀的是,這個無法避免的尷尬期,絕大多數人都能安然渡過,努力也會看到成果,就像影片中男男女女所說:「一定會以自己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