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因為它的效果很差。
▪ 你相信自己可以把它弄得更好嗎?可以,我能夠邀請讀者前往追蹤和互動,也能在上面發表更符合平台格式的內容。
▪ 為了把它弄得更好,付出的努力值得嗎?不值得,我的九成觀眾來自台灣,整體使用者習慣都不在Twitter上,投入的努力換不回值得的報酬。
2. Matters、方格子、Medium
一開始我在這三個平台上也有發文,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是增加觸及該平台讀者的機會,第二是為我自己架設的「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增加搜尋引擎權重。我後來觀察,會從這三個平台「點擊」回到閱讀前哨站,而且還「訂閱」電子報的轉換率,其實非常低。此外,閱讀前哨站的搜尋權重,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凡是書籍心得文章,基本上都在搜尋前三名的位置。綜合上述兩點,我也決定暫停在這些平台上同步發表文章,改以引導讀者回閱讀前哨站或訂閱電子報為主要目標。我用放棄框架來思考:
▪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因為要花心力維護。
▪ 這個挑戰是否值得它潛在的報酬?不值得。
3. YouTube
我在一開始架設部落格的時候,就曾經想過要拍攝說書影片,或者製作成動畫版的影片。但後來我考量到製作影片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太高,也需要更昂貴的設備和剪輯軟體,因此作罷。直到我創立了Podcast節目「下一本讀什麼」,才重新檢查自己的想法,盤點當時市場上的情況。最後我決定將Podcast說書音頻轉換成靜態版的YouTube影片,這個方式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極低,又能夠滿足部分聽眾喜歡用YouTube收聽的需求。我用放棄框架來思考:
▪ 正在想是否放棄它?是。
▪ 為什麼你想放棄它?製作影片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太高。
▪ 這個挑戰是否值得它潛在的報酬?值得,因為YouTube是世界第二大的搜尋引擎。我採取「Podcast靜態影片」的方式來解決。
如何決定繼續做下去?
任何一項新的計畫,必須在執行之後定期檢查成效,然後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接下來分享一個PDCA成功的案例。
我從2022年開始嘗試一種新的貼文「每日小筆記」,白色背景搭配黑色純文字的150到250字短文筆記。由於有讀者很好奇我每天都做了哪些筆記?我所謂的持續做筆記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就向讀者公布一個新的計畫:「接下來我每天都會貼一則筆記。」除了直接分享我的最新筆記之外,也希望達成長期的複利效應,讓創作的內容可以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對自己也是一個額外的驅動力,讓我保持每天撰寫筆記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