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南小吃要做得那麼甜?他默默研究,發現了背後原因…

2018-07-26 11:46

? 人氣

1889年台南的《英國領事報告》說到:「台灣南部比其他口岸更令外商失望,原是一個極為富庶的地區,卻無人和發展跡象。出口一年少似一年,一直到今天貿易仍和25年前開港之時相同,進口以鴉片為主,出口以糖為主。雖然這兩項貿易品的貿易額,在過去幾年中有增加,但到了六年前似乎已達到上限。從那年以後,貿易一直是停滯的。」開港以後臺南仰賴糖業,北部港口主要出口利潤較佳的茶與樟腦,糖業價格受國際競爭價格大跌導致南部經濟衰退,這樣的窘境一直要到日本人在1900年後工業化生產,糖業才有所改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經濟貿易看來,糖從生產、衰退再到工業化,顯然是從衰退到工業化過程才成為勞動階級大眾飲食的關鍵成份,一般而言食物有酸、苦、鹹、甜四種基本味覺,而甜味是最前端的舌尖的感應區,「甜」這樣的味覺經驗是人生而最初的味覺體驗,因此甜品也一直被用來當神的供品,孩童的原始誘惑。

台南小吃的分部區域,大多也都與勞動密集的區域重疊,港區、城門邊交易區域,這些大量運輸勞動者密集的區域,需要一種低價且方便食用的飲食模式,小吃這樣的飲食形式自然最為適宜,如果如Jack Goody所言糖作為殖民種植園和工人階級飲食的關鍵成份,那就不難理解這樣的庶民小吃,搭配著糖業的發展衰退及工業化,慢慢地兩百多年下來造就了甜甜的台南小吃。

標準的一鍋台南肉臊,帶著甜味,來自一整截甘蔗頭的熬煮。有機會再到台南來,吃到甜甜的台南飲食,就當成是對孩童味覺啟蒙的犒賞,還有,你舌尖上的甜味可是滿滿的三百多年的糖業歷史縮影啊。

作者介紹|黃建龍

從寫小說、報導文學到從事文化工作,留學西班牙,定居古都台南。現台南公民智庫執行長,大學兼課,關心政治與文化歷史。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南國艾爾摩莎】食物的歷史基因:甜甜的台南小吃)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