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網站的技術門檻並不高,跟客戶的關係,決定這條路能走多遠」陳秋瑜說,因此 Yourator 才選擇深度經營與客戶的關係。
不過,提供文案與工作描述上協助,是否會造成文字過於溢美,讓許多人年輕人「誤入歧途」的情況?陳秋瑜則說並不是完全替新創撰寫,而是「建議」與「調整」。與 Airbnb 早期替租屋者拍攝照片的情況有些類似,在內容導向的力量驅使下,許多平台都需要兼做內容顧問。
目前與 Yourator 合作的企業約 600 家,有效職缺數量 700 個左右,並不算特別多。對此,陳秋瑜則解釋道,他們很密切地控管有效數字,頻繁與企業溝通是否徵到人,因此職缺數字並沒有巨量成長。
挖掘企業文化,找出求職者關心的亮點
除了深度了解企業的徵才情況之外,Yourator 也推出了「三分鐘看新創、職場專欄」等看似跟招募業務並沒有直接相關的內容。
對於協助求職者理解企業文化的內容,陳秋瑜笑著說,她大力要求企業不要講太多商業模式,而是講述整體的組織文化。「我會很直接跟他們說,你們在《創業小聚》上講過的東西我不要,我們要從別的角度切入。」
陳秋瑜表示,「《創業小聚》比較聚焦在商業模式、募資進度,我們盡量不問這些問題,而是問他們如何看待人才、團隊的工作模式以及對人才的期待。」
而企業文化相關的內容,很多都不是訪問創辦人,而是訪問企業員工,為什麼走上新創這條路,又或者在公司內有什麼體悟。
「過去在父母那個年代,找工作是為了溫飽、穩定以及安穩過日子,現在的求職者更在乎自我價值」陳秋瑜說。比起薪資,現在求職者更在意對社會有沒有貢獻、是否達成自我實現,透過事先了解企業文化,對求職者來說多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
台灣的困境:職場與人才認知有鴻溝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新創抱怨找不到人才,對此陳秋瑜認為,目前全台灣都缺乏人才體系的培養,除了外商與大企業之外,求職者進到公司後大多無法受到有系統的培育。年輕求職者喜歡進大公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做的事情被定義的很清楚。 要進新創就要學著自己「定義問題」,但這是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的弱項 。
不過,新創阮囊羞澀,難以投入資源培育人才,對此又該怎麼解決?陳秋瑜認為現有資源其實很多,不管是技術社群或是數位人才所需的技能培訓;付費又或者是免費的講座與課程坊間都相當多元。「重點是公司有沒有心培養新進員工」陳秋瑜說。
另外一個她所觀察到的現象,就是企業都只想要即戰力。
「現在企業的徵才心態應嘗試從『符合條件』,轉換成『具備潛力』,在新人進公司的前幾個月讓他密集地去參加活動、課程來培養技能。」陳秋瑜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很多企業列出來的工作敘述,市場上根本沒有這種人存在,像是『具備 10 年 UX 經驗』,雇主跟求職者之間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
想對求職者說的話:做就對了
看了無數個職缺、無數的應徵者,身為一個求職平台,有什麼話想要對求職者說呢?
陳秋瑜說,求職者的自我提升當然很重要,想辦法觀察組織內的問題,理解公司的挑戰,以及在這個框架下自己能夠發揮的價值。
接著她引用了哈佛法學院畢業生 Pete Davis 的畢業演講:「現在年輕人處在一個會在 Netlfix 轉台 30 分鐘,選不定要看啥就去睡覺的時代。」
最重要的永遠是「做」。
陳秋瑜認為,也許是因為社群網站,讓年輕人都處在一個很憂慮的狀態,常常在同一個職位上待三個月、半年做不出成果就很挫敗,或者是花半年時間去找一份只會做三個月的工作。花了太多時間只看不做,反而忽略了「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找到一個不錯的職位就想辦法投入、做出成果吧!」她說。
文/陳君毅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柯P海選徵才就靠它!新創求職平台 Yourator:數位人才在選戰中越來越重要)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