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房價狂飆,即便去年交易量能急凍,價格仍未見到明顯修正,呈現量縮價穩的格局;針對國內房價只漲不跌的情況,不少建商把「工料雙漲」掛在嘴邊,藉此強調成本高漲的苦衷。觀察營造工程物價指數,這兩年確實漲勢凌厲,先在2021年狂升10.93%,漲幅創下2009年以來最高,去年續漲7.37%,增幅已經開始收斂。
主計總處分析,近年國內工程量體擴增,包括政府擴大推動公共建設、台商回流建廠及半導體業者擴大投資等,推升國內營建材料及勞務需求,加上國際相關材料價格高漲,導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持續走高,惟去年漲幅已經放緩。
若由各月走勢來看,去年營造工程物價指數漲幅在4月升至11.80%的最高峰後開始走下坡,直到12月則降至4.53%。
工料雙漲 成本因素逐漸消退
觀察營造工程材料及勞務兩大類指數,2022年漲幅逐季放緩,全年平均也較2021年收斂,材料類漲8.52%,其中水泥及其製品類(權數占15.05%)漲12.90%,主因水泥成本上漲,帶動預拌混凝土漲12.89%所致。
金屬製品類(占19.50%)漲5.69%,比起2021年將近29%的增幅大幅收斂,主因下半年國際鐵礦砂、廢鋼價格開始走跌,導致鋼筋及型鋼等建材隨之跌價,但鋁門窗等組件漲幅仍較明顯。
機電設備類(占8.68%)漲10.22%,主要因為上半年銅價仍高,全年電線電纜續漲10.35%。
勞務類漲5.35%,其中工資類(占 26.79%)漲4.79%,主計總處研判是因為需求殷切,加上基本工資調漲所致,機具設備租金類(占13.07%)也漲6.56%。
央行官員先前曾經指出,商品價格一定是成本加上利潤,房屋也不例外。過去許多建商總是對外宣稱缺料、缺工,導致營造工程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對照主計總處公布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2021年動輒雙位數的漲幅,自從去年中開始已漸回落,成本因素慢慢消退,「未來應該會對房價產生影響」。
至於利潤方面,則取決於建商的態度,畢竟過去幾年房價高漲,建商有所獲利;如今市況吹起冷風,業者也會衡量自身財務狀況,是否仍有足夠的底氣可以維持高房價,或是因應買方需求、願意讓利,這就必須回歸市場機制,端看供需雙方之間的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