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寫的文章到底有沒有人在看?

2015-04-29 15:50

? 人氣

論文滿天飛,被社會讀取的有幾則?photo credit:IK

論文滿天飛,被社會讀取的有幾則?photo credit:IK's World Trip@flickr(CC BY 2.0)

窩在大學建物裡的老師們,長年勉力做研究寫出論文,只求刊登在學術期刊,但是,是否關心過寫的文章到底有沒有人在看?真的為社會帶來改變動能了嗎?

兩位學者向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投書提醒,據統計,一篇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平均只有10人看過,但是,「大學老師」應賦予自我期待、想辦法讓自己發言的影響範圍擴散,而不僅自滿於登上學術期刊便罷手,特別攸關國家方向的公共政策形成,有高度思考力的大學教師更不應該缺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Library
大學教師鮮少關注國家政策提出建議,只窩在象牙塔產出曲高和寡文章並非益事。photo credit:Matthias Ripp@flickr(CC BY 2.0)

關心公共政策文章越來越少只剩0.3%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訪問教授畢斯瓦(Asit K. Biswas)、前麥肯錫高級研究員朱利安(Julian Kirchherr指出,也許因為價值不等,有的老師不是很想在大眾媒體發表意見,只傾向往學術期刊投稿,這讓學界減少產出討論國家政策的文章似乎已成流行。

據1906年創刊的美國政治與國際關係類權威期刊《美國政治科學論叢》(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統計,1930年代到1940年代該期刊對「公共政策」提出建言的文章比例還有20%,但最近已下滑到0.3%。

papers
文章不該過於曲高和寡。photo credit:Sam@flickr(CC BY 2.0)

別讓論文成為絕緣體

畢斯瓦(Asit K. Biswas)是水資源政策研究權威,專論曾被翻譯成37種語言,他曾在加拿大、英國、瑞典、新加坡等國任教,有橫跨歐、美、亞各地執教經驗的他觀察到,部份學者其實很希望自己的學科知識能影響決策者,只是「學界與社會脫鉤」是長久現象,就像《Nature》、《Science》等期刊在學界地位崇高,但類似期刊充斥艱澀學術用語與文章長度,卻成為阻礙社會的絕緣體。

過去,有關現象在台灣其實曾討論,有大學教師投書,學界為應付頻繁評鑑、一昧為衝數量而產出論文,致使大學教師淪為論文生產工具,無暇顧及關懷社會發展。不過台灣學者將此台灣學術謬像歸咎該該補正《大學法》第五條,讓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

reading
大學老師應多撰寫政策議論文章。photo credit:David A Ellis@flickr(CC BY 2.0)

文章有人在看嗎

目前,新加坡已開始鼓勵學者多發表政策討論文章在大眾媒體,並放棄艱澀的學術用語堆疊,方便社會大眾參與對該政策文章討論,「有沒有人討論你的文章」應該成為關注焦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更開始鼓勵老師把專欄文章列在個人履歷上,當然,發表在專業期刊的表現目前還是表現考量,或許改革龜步,但這至少是個確實開始啟動的微小開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怡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