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射背包」的概念竟始於越戰?灑傳單、噴化武,戰略價值超級高,最終卻沒實現…

2018-08-13 15:31

? 人氣

噴射背包、懸浮滑板等個人飛行設備經過長足發展,終於在近年陸續商業化;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早在 1967 年──也就是越戰期間,美國一家軍用航空公司就曾推出噴射背包計畫,要讓美國大兵化身鋼鐵人參與越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65 年推出的 007 系列電影《霹靂彈》中,詹姆斯龐德駕著噴射背包,擺脫惡人追捕的場景深入人心;但在當時,噴射背包可不只是娛樂文化中的一環,同時也是航太公司貝爾航空系統(Bell Aerosystems),曾認真考慮推出的作戰武器,並為此擬定了一份圖文並茂的完整報告。

▲詹姆斯龐德於電影《霹靂彈》中,使用噴射背包擺脫追捕。

根據《Gizmodo》報導,貝爾航空系統於 1967 年製作出這份報告書,內容闡述了噴射背包能夠如何運用於戰場上,發揮「飛天士兵」的戰術價值,並在歷經 3 千多次試飛後,於 1968 年開發出名為「貝爾噴射腰帶」(Bell Rocket Belt)的飛行裝置。

這份報告中指出,噴射背包使士兵化身小型、快速的移動單位,並擁有機動迴避能力。

對於這項新興配備,貝爾航空系統率先設想可用於偵查,「相比地面巡邏,這套系統可在短時間內偵查更遠的距離。」且這份機動力,將能協助軍隊更迅速確認情報真偽,或執行機動任務;比如一張標記「偵查或打帶跑任務」的插畫中,便描繪美國大兵用噴射背包登陸越南海灘的景象。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該公司認為,美軍可用噴射背包執行偵查、登陸任務。(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報告書中也提醒,如果士兵要攜帶武裝,則必須選擇後座力較小的武器,否則可能會使噴射背包失去平衡,在空中打轉。

除偵查用途外,貝爾航空系統認為噴射背包還可以用來打「心理戰」,不僅可代替飛機快速從空中灑傳單,還可播放音樂、廣播動搖敵人軍心;或者用於救援任務、快速逃離敵軍追擊等。

外媒《Gizmodo》指出,該報告書第 22 頁更詳盡地描述了噴射背包進攻時的戰略價值;配備噴射背包的「飛天部隊」,對於指揮官是一批能夠迅速響應、隨時就緒的機動部隊,能以敵方措手不及的速度進攻,並擁有足夠的機動性淨空敵建築與據點。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飛天部隊」能與裝甲部隊協同作戰,從空中提供火力支援。(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報告書提到,「由於交戰距離短,進攻時不必也不應空中支援,但可能需要通訊設備密切監控狀況變化。」

這份報告中,特別強調噴射背包於打帶跑戰術中的應用,以及利用機動優勢發動佯攻,分散敵軍注意的戰略價值,「速度與機動優勢使他們能立即脫離戰鬥,避免敵軍強力單位的砲火攻擊。」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這張圖則描繪了士兵攜帶步槍,從軍艦飛行登陸的場景。(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儘管存有道德疑慮,該公司認為噴射背包非常適合打「生化戰」,順帶一提,很恰好 1961 年的今天(8/10),是美國首次於越戰噴灑落葉劑的日子,「噴射背包很適合用於小型化學作戰,比如投放催淚瓦斯、煙霧彈。」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攜帶噴射背包的部隊,能從空中為其他友軍提供援護。(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報告書末,貝爾航空系統透過兩頁插畫,揭示了噴射背包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從搬運貨物、醫療輸送到跨河架設電纜等等。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這兩頁插圖細數了噴射背包的各種用途。(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回到現實中,最終噴射背包仍止步於試驗階段,沒有正式登上越南戰場;在越戰期間,與噴射背包一樣沒有實現的提案數不勝數,例如 1967 至 1972 年間進行的「大力水手作戰」(Operation Popeye),這項計畫企圖操控越南當地氣候,引發豪雨導致山崩。

(圖/翻攝自 Gizmodo,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砲兵觀測員可利用噴射背包,從高處判斷砲彈命中位置。(圖/翻攝自貝爾航空系統,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雖然噴射背包礙於技術等種種因素,一直無法實現,但自那時起,類似的個人飛行裝置從未被軍方放棄,開發出懸浮滑板 Flyboard 的 Zapata 也正與美國陸軍合作,共同研究其軍事價值。

Zapata 目前正與美國陸軍合作,共同探討懸浮滑板 Flyboard 的軍事價值。(影片/取自 YouTube,智慧機器人網提供)

最後,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當年的噴射背包計畫,可至連結閱覽完整報告書

文/ 陳建鈞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智慧機器人網(原標題:影/噴射背包軍事概念始於越戰!看這家軍武商如何闡述「飛天士兵」戰略價值)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