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因果關係適用於全球暖化議題,亦適用於經濟議題,而且其影響同樣強烈且重要。超級富豪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正在迅速擴大──不只擴大,擴大速度還加快。為什麼?背後的系統性因素和系統性影響是什麼?有些人變得富有,而且隨著時間愈來愈富裕,這樣有什麼不對嗎?
2014年,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和他同事的見解,讓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更清晰──然而,這項見解在公共論述中尚未建立起框架。
皮凱提的見解指出,我們目前對於「富貴」的概念不足以理解貧富差距的現象,還需要理解「財富」和「財富比例」的概念。財富與某些形式的自由相關,像是購得商品的自由、旅行的自由、或者參加某種文化活動的自由等。財富也與某些形式的權力相關,例如,付錢請人做事也是一種權力形式;為競選活動提供大筆捐獻也是一種權力形式。
勞工是利潤的創造者,也就是說,他們替別人創造財富。他們可能透過工作獲得財富,但他們對於雇主的價值,通常在於他們替這些雇主創造的財富。如此一來自然帶出一個問題:透過生產性工作創造的財富當中,從事工作的人分配到多少比例?其他人分配到的比例又是多少?採取什麼方式分配?形成這種財富分配的制度結構和分配變化的方式是什麼?
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一部最高水準的學術著作,不僅改變、或說應該改變我們對經濟學的理解,而且改變我們對許多事物的理解。他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版了這本書。
以下是他的基本見解。他不只研究收入歷史,還研究財富的歷史,而且觀察到有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財富:
.生產型財富(productive wealth)。透過工作勞動、生產和銷售物品或服務而產生的財富,也就是亞當.斯密所講的那種財富。例如:烘焙師和傢俱工匠。他們都製造並販售產品,也都需要購買另一個人販售的產品。烘焙師的收入支付給傢俱工匠,傢俱工匠的收入則支付給烘焙師。他們都為自己工作,製造產品,然後獲得報酬,在一個極其簡化的市場中,他們為自己也為別人生產財富。這種生產型財富以GDP測量,皮凱提稱之為「G」。
.再投資型財富(reinvestment wealth)。透過投資,獲得報酬,然後一次次將報酬再投資而產生的財富。這種財富會像複利一樣呈倍數成長。擁有越多,投資愈多;投資愈多,擁有就愈多。他稱之為「R」。
接下來講到比例的概念。皮凱提研究兩種財富的比例,也就是R和G在人口中的比例。然後他開始問,這個比例是怎麼變化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