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我們回顧分析了2020年代初期全球邦的定位及發展過程。現在,我們要往前看,試圖了解未來數十年世界將如何發展。
我之所以用「試圖」二字,是因為關於「全球邦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儘管相關出版品眾多,但無人能斷言新冠疫情之後會如何發展。我們可以想像最好跟最壞的情況。最嚴重的情況就是,隨著病毒進一步變異,會有好幾波疫情,全球經濟因此陷入蕭條長達數年之久。至於樂觀的情況則是,沒有出現更進一步的感染,疫苗的接種產生持久效果,病毒受到控制。在這種結果下,新冠危機證實是暫時性的,對全球經濟沒有長期影響。
本章要看的是,較長期的人口和經濟趨勢。儘管新冠可能加速、放大或削弱這些趨勢,但從長遠來看,我不認為疫情會帶來根本的改變。全球邦會持續強勢成長。本章的關鍵點在於,人口成長和經濟成長之間會出現龐大落差。
人口分布大逆轉
對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成長和實力來說,人口動態有著重大影響。現今全世界人口以每年8,300萬人的速度成長。根據聯合國的預估,2030年全球將有86億人口,2050年將達97億,年成長率為0.75%。圖表13.1為聯合國針對特定區域和國家所做的2050年人口數量的預測。
2050年,全球將有55%的人口生活在亞太地區,26%在非洲。各位讀者要好好思考這一點:有超過五分之四的人會住在亞太地區跟非洲。歐洲人口將僅佔全球的7.3%,北美洲和南美洲加起來佔12.2%。印度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16億人口,即17%,比中國還多2.42億。非洲的人口成長最強勢,從目前的13.4億成為2050年的24.9億,幾乎翻倍。相較之下,其他地區的成長比較緩和,甚至萎縮。日本預期將碰上2,000萬人或16%的人口減少。圖表13.1呈現的數字是聯合國依所謂的「中度推估」推導而來,也就是聯合國專家們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這些數字對政治人物、商界,乃至個別公司而言,是重要的規劃根據。隱形冠軍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人口預測被認為是相對可靠的,但部分專家對聯合國的推估抱持懷疑態度。達瑞爾.布瑞克(Darrell Bricker)、約翰.伊比森(John Ibbitson)在他們的著作《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Empty Planet: The Shock of Global Population Decline)一書當中,認為低度推估是比較可能的情況。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馬諾吉.普拉丹(Monaj Pradhan)在《人口大逆轉:老齡化、不平等與通脹》(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 Ageing Societies, Waning Inequality, and an Inflation Revival)一書中,也有類似主張。這些書的理由是,都市化加上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導致人均生育率大幅降低。在我看來可信度很高。相較於中度推估的預測,低度推估情況中,女性將少生0.5個孩子。也就是說,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5億,並非97億,隨後會下降。在中國,人口下降情況可能很劇烈。布瑞克和伊比森寫道:「中國的人口在2100年時將下降到7.54億人左右。在本世紀之內,中國可能減少約半數的人口。」台灣的狀況雖然沒有那麼極端,但也有人口減少的問題。根據台灣政府的預測,台灣人口將從2021年的2,360萬減少到2050年的2,060萬。
我也質疑聯合國對德國的預測。在我看來,德國在2050年時會有9,300萬人,而不是聯合國推估的8,000萬人。2014年以來,德國人口已經增加了200萬人。假若每年因移民之故持續增加30萬人,2050年時德國將有9,300萬人。
無論如何,世界人口都會成長,重心也將持續向非洲與亞洲移轉。個別區域與國家會有相當不同的發展。隱形冠軍的策略必須順應這些改變。
第一聯盟獨霸全球經濟
人口成長並不意味著經濟實力增加。根據人口推估而預測未來30年的經濟與GDP成長情況,恐將出現嚴重的偏誤。我們的經濟推估至多為未來10年,換句話說,也就是到2030年為止,這對很多公司而言也是務實的規劃期程。圖表13.2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針對特定區域與國家2030年的GDP推估。圖中縱軸顯示的是2030年的GDP值,橫軸則是2019年到2030年GDP的絕對成長。
結果顯示,全球GDP成長了34.7%,從2019年的84兆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13.2兆美元。這個29.2兆美元的成長預測,代表全球在未來10年等同於多出1.5個美國的經濟力。2030年時,美國的GDP依然穩居冠軍寶座,而中國的成長最快。經濟實力與成長動能會持續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包括美國、中國及歐盟在內的「第一聯盟」將為全球創造54.4%的GDP,成長了53.5%,與其貢獻的GDP佔比幾乎相同,而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2030年,包括英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非洲及中東(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在內的第二聯盟,將為全球貢獻26.9%的GDP。成長幅度將佔全球的27%,幾乎等同其全球GDP佔比。第二聯盟的成長不如預期高,原因很多。日本與英國雖然原本的GDP都高,但成長率卻低。其餘的國家儘管有著高成長率,然而原本的GDP卻低。俄羅斯的絕對成長最為疲弱,為4,150億美元(增加23.7%)。非洲的GDP增加了47.5%,但從絕對值來看,由於初始基準低,只成長1.201兆美元,僅僅是中國成長值的13%或美國成長值的29.7%。
人口與經濟脫勾
那麼,從人口與經濟的角度來看,該怎麼回應「全球邦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對公司來說,人口規模和購買力這項因素,是否對其產品的銷售更有影響?假如一家公司賣的是廉價的智慧型手機,業績可能會受到人口規模所主導。即便在較貧窮的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會購買手機。另一方面,假如公司經營的是尖端醫學科技的生意,GDP可能會是市場吸引力的重要指標。說到底,國家提供的商機與成長的可能性,來自於GDP的規模與成長,而非人口的多寡。儘管非洲的人口將在2050年翻倍,但接下來的10年,非洲的全球GDP佔比只會從3.0%微幅增加到3.3%而已。從各方面看來,經濟實力將繼續集中在第一聯盟中。
新冠疫情可能會讓這個差距更加擴大。美國有一份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發現,62%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大流行將重傷開發中國家。無論我們喜不喜歡,被許多隱形冠軍視為身分代表的全球市場領導地位,終將要把第一聯盟(即美國、中國及歐盟)做為爭戰之地。唯有在第一聯盟中取得強大的市場地位,才能成為隱形冠軍或是維持隱形冠軍的身分。即便在第二聯盟取得優勢,也難以助攻站穩第一聯盟的實力。因此,未來想躋身隱形冠軍之列的企業,首要目標就是得在第一聯盟中活下來。而其中最關鍵的挑戰,則是來自於全球佈局、市場參與、創新程度,以及重要性不亞於前三者的數位化,因此轉型之必要迫在眉睫。
作者介紹
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
生於德國,有「隱形冠軍之父」的美譽。曾被評選為「杜拉克後最有影響力的歐洲管理大師」及Thinkers 50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管理思想家。
西蒙現為西蒙顧和行銷顧問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全球多間知名學府的客座教授,包含哈佛商學院、史丹福大學、倫敦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慶應義塾大學等。著作超過40本,包括《定價聖經》、《隱形冠軍》等暢銷商管書。被翻譯為26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經常受邀到全球各主要城市發表演說。
班傑明.德林(Benjamin Doering)
在西蒙旗下的隱形冠軍研究團隊擔任助理研究員。畢業於德國路德維希大學,主修國際商業管理與中文,現在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隱形冠軍2.0:中堅企業面對地緣政治的務實佈局,擁抱生態系與永續成長的新策略》
責任編輯/郭家宏